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四川省宜賓市高縣中學高一(下)入學語文試卷

          發布:2024/12/1 22:30:2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中國舊小說的第三人稱全知視角,是指敘述人并不進入作品,而是站在統攬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間萬事萬物無所不知曉、無所不能表現。如此,雖便于展現廣闊的生活場景,自由地刻畫、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學聯系生活和讀者的最寶貴的東西:真情實感。
                  魯迅對全知全能的外視角敘事的突破和改造,運用的是限制敘述原則。所謂限制敘述,是指敘事者所知道的和書中的人物一樣多,這就從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種居高臨下妄斷一切的專制態度,以有限的職能和平等態度建立起作者與讀者的新型關系,從而賦予作品以真誠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稱小說在《吶喊》和《彷徨》中超過半數。第一人稱敘事的一種情況是內部第一人稱敘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當事人,如《狂人日記》。魯迅在必須真實的體裁--日記中去虛構一個“迫害狂”的文學故事。當狂人成了小說的敘述者后,立刻把讀者引入到他自己觀察和體驗到的世界。他對世俗社會、歷史文化的“吃人”本質的認識,他的濃重的“罪感”意識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掙扎,在常人看來是語無倫次甚至荒唐的格調中顯示出驚人的真實性。以第一人稱敘述所沖淡和消解的文學故事的虛構性也許是《狂人日記》的最大藝術成功。
                  第一人稱敘事的另一種情況是,“我”雖是故事的講述人,卻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這可稱之為外部第一人稱敘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個很不起眼的小伙計,他對周圍的世界和社會世相沒有多少明確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觀念,但孔乙己的窮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這個世界對社會“苦人兒”的態度,都在他的帶有童真的眼光和心靈中被不動聲色甚至朦朦朧朧地折射出來。讀者自然會伴隨著敘述人,開始以一種超然的、調侃的態度對待孔乙己,說不定還會“附和著笑”。最后隨著孔乙己的慘死而“我”的敘述口吻反倒越發輕松、平靜起來時,表層敘述與真正意義的矛盾沖突也達到了高潮。這種矛盾所產生的壓力和張力往往能產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導更強烈的藝術效果。最終必然會使讀者從表面的“誤導”中走出來,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和矛盾,感受到社會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礎上的人心的“冷漠”。從而以內省的態度思考自己與悲劇故事的關系和應負的道德責任。
                  內部第一人稱敘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語調和明確的思想傾向性構成直接作用于讀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稱敘述則是借助敘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無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經驗經由完全中立的敘述間接轉移到讀者的靈魂波動中。無論“內部”或“外部”,第一人稱“我”的“當事人”和“在場者”的身份,使小說這種虛構的形式具有了極大的藝術真實性。
            (摘編自姜振昌《<吶喊><彷徨>:中國小說敘事方式的深層嬗變》)(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舊小說的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的優點是便于展現社會生活,自由地刻畫人物形象,無所不能知曉。
            B.小說敘述者扮演的不是無所不知的角色,而是與作品中的人物一樣所知有限,這符合限制敘述原則。
            C.《狂人日記》塑造了一個“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讀者敘述了一個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真實世界。
            D.在作者看來,小說敘述者的敘述口吻越是輕松、平靜,就越能給小說帶來更大的張力,藝術效果越強烈。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狂人日記》和《孔乙己》為例,論述了內部第一人稱敘述和外部第一人稱敘述的區別。
            B.文章重點論證了魯迅小說的藝術成就,即用第一人稱敘述賦予作品“真情實感”,消解了小說的虛構性。
            C.文章是在明確了概念的基礎上,通過舉例論證,敘述了魯迅作品對中國舊小說的突破和改造。
            D.文章的開頭兩段和結尾部分對概念進行了具體闡釋,以突出第一人稱限制敘述在小說中的作用。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只要讓小說中的敘事者所知有限,就能賦予作品真誠性,調動讀者去體會文學故事所表現的社會現實。
            B.魯迅創作小說,把敘述的任務全部交給“我”這個第一人稱,“我”實則是作者抨擊社會的代言人。
            C.第一人稱敘述無論是“外部”還是“內部”,都會使虛構的故事具有藝術的真實性,讓讀者受到觸動。
            D.以旁觀者的身份進行外部第一人稱敘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發矛盾沖突,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組卷:10引用:8難度:0.7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人民日報全新改版、全彩印刷,做大做強報網端微十多種載體,覆蓋用戶7.86億人次;新華社發布媒體人工智能平臺“媒體大腦”,推出“AI合成新聞主播”,創建“媒體創意工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整合優勢資源,集聚350多家媒體機構形成矩陣,打造全國廣電“聯合艦隊”……觀察今日之傳播場域,媒體融合方興未艾,人們眼中曾經“很傳統”的主流媒體,正以加速變革不斷贏得更多注意力資源。
                  只有在物理變化的基礎上,努力激發化學反應,創造更多可能性,推進“融合+”,主流媒體才能真正贏得受眾。眾聲喧嘩的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但主流媒體手握的是“金話筒”。把握時代大勢,堅持守正創新,堅定不移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媒體融合的大手筆正等待我們去創造。
            (摘編自李浩燃《勇立潮頭,推進全媒體時代“融合+”》,人民日報2019年01月28日)
                  材料二:
                  2018年4月2日,人民網發布2017年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報告對全國296份中央、省級、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的主要報紙、301個中央及省級廣播頻率、37家擁有上星衛視的電視臺的融合傳播情況進行考察,分析了2017年媒體融合傳播的總體水平和特點。
            表1報紙、廣播頻率、電視融合/網絡傳播力TOP10
            報紙 廣播頻率 電視臺
            1 人民日報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 中央電視臺
            2 環球時報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環球資訊廣播 浙江電視臺
            3 參考消息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之聲 湖南電視臺
            4 光明日報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勁曲調頻 江蘇電視臺
            5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 北京電視臺
            6 中國青年報 江蘇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廣播 上海電視臺
            7 華商報 江蘇人民廣播電臺交通廣播 廣東電視臺
            8 經濟日報 河南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 湖北電視臺
            9 浙江日報 浙江人民廣播電臺交通之聲 山東電視臺
            10 廣州日報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 河北電視臺
            表2傳統媒體渠道拓展情況
            微博 微信 入駐聚合新聞APP 入駐音頻/視頻APP 自建APP(含集團)
            報紙
            (N=296)
            97% 98% 94% - 87.5%
            廣播頻率(N=296) 94% 77% 47% 99% 96.7%
            電視臺(N=296) 97% 95% 95% 100% 97%
            (摘編自《2017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發布》2018年4月2日人民網)
                  材料三:
                  媒體融合發展與融合傳播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近年來,我國信息技術發展突飛猛進,許多數字技術與不同媒體融合后,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融合成果。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被運用到全媒體采編平臺之中,移動直播、H5應用等技術在采編制作環節普遍采用,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技術從無到有。這些技術進步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新技術也為融合發展的傳播效果評估提供了便利條件。融合發展的效果如何,包括內容傳播效果和項目建設效果是否達到了與受眾進行信息交流的目的,都要進行準確的反饋與評估。應以傳播效果評估為重要環節,倒逼融合發展不斷深化。
                  盡管同國外媒體相比,我國媒體融合發展走在前列、處于“第一方陣”,尤其是主流媒體在新技術應用方面毫不遜色甚至更勝一籌,但在內容生產上還要進一步努力,補齊短板,進一步贏得融合發展優勢。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內容是滿足受眾需求的“第一指標”’技術與渠道都是為了方便內容到達受眾。
            (摘編自崔士鑫《我國媒體融合發展走在世界前列處于“第一方陣”》)
                  材料四:
                  從多媒體,到全媒體,再到融媒體,媒體融合理念不斷精進,業內對融合路徑已有共識。不過,痛點顯而易見。媒體內容生產折射出的仍是媒體中心主義思維,對用戶思維的考量不足。對于用戶而言,媒體融合的意義,在于可以使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全面、多維度的信息,把身邊黑暗的地方看得更清楚,而非誰提供的信息最多、誰玩出多少花樣。
                  當用戶思維滲入媒體融合的每一根神經,產品意識就會自覺生成,媒體的信息生產與發布,將不再依靠慣例、感覺。只有到了這個階段,媒體形式的融合、生產流程的再塑才具有實質意義。
            (摘編自卞德明《媒體融合別丟了用戶思維》,《人民日報》2017年3月16日)
            (1)下列對材料中“融媒體時代”的相關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融媒體時代意味著對傳統的全面突破,人工智能是打造有影響力平臺的主要路徑。
            B.相對而言,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在融媒體時代表現更突出,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優勢。
            C.我國已搶占融媒體時代的先機,突飛猛進的信息技術有力滿足了受眾交流的需求。
            D.融媒體時代要采用多樣信息傳輸方式,豐富信息內容,準確把握用戶的心理訴求。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流媒體在做大做強報網端微十多種載體,應用人工智能平臺,充分整合優勢資源等下工夫,目的是贏取更多注意力資源。
            B.《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在傳播力上形成了極明顯優勢,這與其在媒體融合上的積極探索有關。
            C.同國外媒體相比,我國媒體融合發展能夠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國突飛猛進的信息技術帶動了融合媒體技術的發展。
            D.媒體融合的應有之義,絕不是現有媒體形式及信息生產流程的整合,更應是媒體的生產內容對用戶需求和用戶思維的融合。
            (3)結合上述材料,針對我國媒體融合現狀提出未來發展的建議。

            組卷:0引用:4難度:0.5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山地回憶
            孫犁
                  阜平的天氣冷,山地不容易見到太陽。那里不種棉花,我剛到那里的時候,老大娘們手里搓著線錘。很多活計用麻代線,連襪底也是用麻納的。
                  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擊打到了這個小村莊,情況緩和了,部隊決定休息兩天。我每天到河邊去洗臉。
                  有一天早晨,刮著冷風,只有一抹陽光,黃黃地落在河對面的山坡上。我登在石頭上,砸開那個冰口,正要洗臉,聽見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見我在這里洗菜嗎?洗臉到下邊洗去!”
                  這樣冷天,我來砸冰洗臉,反倒妨礙了人。心里一時掛火,就也大聲說:“離著這么遠,會弄臟你的菜!”
                  我站在上風口,狂風吹送著我的憤怒,我聽見洗菜的人也惱了,那人說:“菜是下口的東西呀!你在上流洗臉洗屁股,為什么不臟?”
            “你怎么罵人?”我站立起來轉過身去,才看見洗菜的是個女孩子,也不過十六七歲。風吹紅了她的臉,像帶霜的柿葉,水凍腫了她的手,像上凍的紅蘿卜。她穿的衣服很單薄,就是那種藍色的破襖褲。
                  在十月嚴冬的河灘上,敵人往返燒毀過幾次的村莊的邊沿,在寒風里,她抱著一籃子水漚的楊樹葉,這該是早飯的食糧。
                  不知道為什么,我一時心平氣和下來。我說:“我錯了,我不洗了,你在這塊石頭上來洗吧!”
                  她冷冷地望著我,過了一會兒才說:“你剛在那石頭上洗了臉,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還得往上走!”
                  她說著,扭著身子逆著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塊尖石上,把菜籃浸進水里,把兩手插在襖襟底下取暖,望著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說:“你真講衛生呀!”
            “我們是真衛生,你們是裝衛生!你們盡笑我們,說我們山溝里的人不講衛生,住在我們家里,還漱嘴刷牙,我們的菜飯再不干凈,難道還會弄臟了你們的嘴?為什么不連腸子都刷刷干凈!”說著就笑得彎下腰去。
                  我覺得好笑,可也看見,在她笑著的時候,她的整齊的牙齒潔白放光。
            “對,你衛生,我們不衛生?!蔽艺f。
            “那是假話嗎?你們一個飯缸子,也盛飯,也盛菜,也洗臉,也洗腳,也喝水,那是講衛生嗎?”她笑著用兩手在冷水里刨抓。
            “這是物質條件不好,不是我們愿意不衛生。等我們打敗了日本,我們就可以吃飯有吃飯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們就可以一切齊備了。”
            “什么時候,才能打敗鬼子?”女孩子望著我,“我們的房,叫他們燒過兩三回了!”
            “也許三年,也許五年??墒遣还苋晡迥辏覀兛偸且蛳氯ィ覀儾粫^的。”我這樣對她講,當時覺得這樣講了以后,心里很高興。
            “光著腳打下去?”女孩子轉臉望了我腳上一下,就又低下頭去洗菜了。
                  我一時沒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問:“你說什么?”
            “說什么?”女孩子也裝沒有聽見,“我問你為什么不穿襪子,腳不冷嗎?也是衛生嗎?”
            “咳!”我也笑了,“這不是沒法子么,什么衛生!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襪子穿呀?”
            “不會買一雙?”女孩子低聲說。
            “哪里去買呀,盡住小村,不過鎮店。”我說。
            “不會求人做一雙?”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誰做去呀?”
            “我給你做?!迸⒆酉春貌苏酒饋?,“我家就住在那個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沒有布,我家里有點,還夠做一雙襪子?!?br />      她端著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著一雙“踢倒山”的鞋子,凍得發黑的腳,一時覺得我對于面前這山,這水,這沙灘,永遠不能分離了。
                  五天后,我穿上了新襪子。女孩子用給她父親做襪子的布,先給我做了穿上。
                  女孩子的父親,現在地里沒活了,計劃販紅棗到曲陽去賣,問我能不能幫他的忙。上級允許我幫老鄉去作運輸,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紅棗,順著河灘,爬山越嶺,送到曲陽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給我們做飯,飯食很好。
                  一天,女孩子說:“你們跑了快半月,賺了多少錢?”
                  我們一同數了票子,一共賺了五千多塊錢,女孩子說:“夠了?!?br />“夠干什么了?”大伯問。
            “夠給我買張織布機子了!”
                  我們到了曲陽,把棗賣了,就去買了架好織布機,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們分著背了回來,累得渾身流汗。
                  這一天,這一家人最高興。這像要了幾畝地,買回一頭牛。這一天,也是女孩子最滿意的一天。
                  以后,女孩子就學習紡織的全套手藝了:紡,拐,漿,落,經,鑲,織。
                  當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發了。從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雙襪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沒有破。一九四五年,我們戰勝了日本鬼子,我從延安回來,在磧口那個地方,跳進黃河里去洗了一個澡,一時大意,奔騰的黃水,沖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沖走了那雙襪子。黃河的波浪激蕩著我關于敵后幾年生活的回憶,激蕩著我對那個女孩子的紀念。
            1949年12月
            (選自《白洋淀紀事》,有刪改)
            【注】踢倒山:舊時山區農村常穿的老式布鞋。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籃子水漚的楊樹葉當早飯,房子被日本鬼子燒過兩三回,反映了抗戰時期的人民的苦難和艱辛,也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
            B.小說記敘了抗戰時期敵后的軍民生活,通過“女孩子”和“我”激烈的矛盾沖突刻畫了生動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C.小說沒有直接描寫戰爭的血腥,而是描寫饒有趣味的日常生活場景,表現了艱苦卓絕的抗戰時期的軍民魚水深情。
            D.小說善用白描筆法,對環境與人物只是簡單的勾勒,敘事也只在樸素的對話中展開,但卻清新質樸,具有濃郁生活氣息。
            (2)小說后半部分的販棗買織布機的情節,在文中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3)孫犁筆下的普通婦女形象,總給人留下美的回憶和聯想。請結合小說分析“女孩子”的形象特點。

            組卷:5難度:0.7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9.如圖是某教師給高中學生列出的學習流程圖,請把這個流程圖轉寫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70個字。

            組卷:40引用:14難度:0.7

          四、作文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三個人流落到一個荒島上,突然天降大雨。
                  甲說:“荒島之上,沒有地方可以躲雨,何必奔逃,徒勞無功?!北闾┤惶幹o靜地待在原地。
                  乙說:“荒島這么大,也許其他地方并沒有下雨,依我看,不如四處找找?!庇谑遣晦o勞苦,到處尋找沒有下雨的地方。
                  丙說:“靜坐無聊,奔走無益,何不在雨中漫步,享受自然妙趣。”便慢慢悠悠在雨中行走。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組卷:8引用:5難度:0.3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