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八年級(上)期末物理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正確)
-
1.關于聲現象,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
A.聲音的傳播不需要介質,真空可以傳聲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音叉可以改變音叉發出聲音的音調 C.“暮鼓晨鐘”里的鼓聲和鐘聲主要是依據音色來分辨的 D.醫生通過聽診器給病人診病時,利用了聲傳遞能量 組卷:295引用:14難度:0.8 -
2.下列有關中學生的一些數據,能與事實相符的是( )
A.穿39碼鞋子表示腳長39cm B.眨一次眼的時間約10s C.步行速度約1m/s D.正常的體溫約為39℃ 組卷:32引用:6難度:0.6 -
3.在生活中下列有關熱現象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小明同學戴著眼鏡到廚房炒菜,眼鏡片立即模糊,這是液化現象 B.電冰箱內側壁會看見附有一層白色冰晶,這些冰晶是凝華形成的 C.夏天喝飲料在杯中加入冰塊,一會兒冰塊變小,這是熔化現象 D.打開冰箱門時,常會看見門前冒“白氣”,這是汽化現象 組卷:27引用:4難度:0.8 -
4.2022年2月,第24屆冬奧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小華得到了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他和“冰墩墩”一起完成了幾個光學實驗,下列描述與實驗情景不相符的是( )
A.
平面鏡中的像由光的反射形成B.
通過放大鏡看到的像是實像C.
小孔成像是因為光沿直線傳播D.
岸上看到水中的虛像比物體位置高組卷:279引用:11難度:0.6 -
5.探究活動中,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非常重要。例如,探究聲音的產生的條件時,將發聲的音叉觸及水面,水花四濺。以下活動中所用方法與上述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
A.在研究光的直線傳播規律時引入了光線 B.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用等大的兩個棋子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C.測量人體體溫時,利用體溫計內水銀柱的長度變化來顯示人體的溫度高低 D.探究聲音的傳播時,將發聲手機置于瓶內,不斷抽出瓶內氣體,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小 組卷:449引用:24難度:0.9 -
6.如圖所示,為小趙同學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的一種成像情況,下列哪種光學器件成像原理與它相同( )
A.投影儀 B.照相機 C.電影放映機 D.放大鏡 組卷:555引用:8難度:0.8 -
7.唐朝詩人孟郊在《登科后》寫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如圖所示,是詩人騎馬賞花的情景,若說詩人是靜止的,則選擇的參照物是( )
A.路面 B.路邊的百花 C.身后的房屋 D.詩人的馬 組卷:503引用:10難度:0.8 -
8.圖甲是觀察物質熔化和凝固現象的實驗裝置,圖乙是根據實驗數據繪制的溫度隨時間變化圖象。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安裝圖甲所示的器材時,應按ABC的先后順序進行安裝 B.實驗中,需要觀察試管內物質的狀態,并記錄溫度和加熱時間 C.由圖乙可知,該物質的熔點為90℃ D.該物質屬于非晶體 組卷:2491引用:44難度:0.7 -
9.小紅參加了學校組織的遠足活動,全程6km。她行走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km/h,行走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4km/h,則她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4km/h B.4.8km/h C.5km/h D.6km/h 組卷:2509引用:61難度:0.6 -
10.如圖是某物體做直線運動時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象,由圖象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在0~5s時間內的速度比10~20s內的速度大 B.整個20s時間內,物體的平均速度為2m/s C.15s時,物體通過的路程為3.0m D.物體在20s內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組卷:57引用:4難度:0.6
三、解答題(共9小題,共49分)
-
29.學習《速度》后,小明想探究紙錐下落快慢與錐角以及扇形半徑的關系。他用普通復印紙裁出3個不同規格的扇形紙片,制成了如圖甲所示的3個紙錐。實驗中,紙錐依次從相同高度由靜止釋放,用秒表多次測量每個紙錐下落時間,取平均值后記錄在表格中。
(1)小明是通過 (填序號①相同時間比較通過的路程多少;②通過相同路程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方法比較紙錐下落快慢的,對于紙錐下落前的初始位置,如甲圖所示的兩種擺放方式,你認為正確的是 (選填“A”或“B”)。
(2)分析表中數據發現:紙錐下落快慢與 無關,與 有關,越小,下落速度越快。紙錐編號 下落高度h/m 扇形紙片半徑/cm 剪掉的扇形圓心角θ/° 紙錐錐角α/° 下落時間t/s 1 1.9 10 90 81.9 2.20 2 1.9 10 135 71.1 1.84 3 1.9 5 90 81.9 2.20
A.4號紙錐先到地面
B.兩個號紙錐同時到達地面
C.5號紙錐先到地面
(4)在一次科學探究活動中,小明要測量紙錐下落的速度,他用頻閃相機拍下某一紙錐下落過程,如圖丙所示。
①能反映出該紙錐下落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圖象是 。
②已知照相機每隔0.2s曝光一次,照片與實際物體的尺寸大小之比為1:30,則紙錐經過C位置時的實際速度為 m/s。組卷:174引用:1難度:0.4 -
30.如圖-1所示,人眼的功能類似于照相機。學習了凸透鏡成像規律后,小明對人眼和照相機如何成清晰的像,進行了進一步研究。
(1)人眼結構中,視網膜到晶狀體的距離不變,相當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中,到凸透鏡的距離不變,能否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可能與晶狀體的焦距有關;使用變焦照相機拍照,能否得到清晰的像,可能同時與焦距和像距有關。于是他用圖-2裝置進行探究。
(2)實驗前,調節“F”光源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鏡的主光軸上,是為了使像呈現在 。
(3)實驗主要步驟:①保持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不變,換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鏡,調節“F”光源到凸透鏡的距離,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別記錄焦距、物距和像的高度。
②保持 到凸透鏡的距離不變,換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鏡,調節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別記錄焦距、像距和像的高度。
(4)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
物體的高度H=5.0cm實驗序號 物距u/cm 像距v/cm 焦距f/cm 像的高度h/cm 1 17.1 15.0 8.0 4.4 2 30.0 15.0 10.0 2.5 3 60.0 15.0 12.0 1.3 4 25.0 11.8 8.0 2.4 5 25.0 16.7 10.0 3.3 6 25.0 23.1 12.0 4.6
②分析4、5、6三組數據可知:當物距不變時,凸透鏡焦距越 ,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根據以上探究可知:人眼是通過調節晶狀體焦距來看清遠近不同物體的:用變焦照相機在同一位置拍攝同一物體時,是通過同時調節焦距和像距,使物體成大小不同的清晰的像。
(5)實驗結束后,小明和同學們進行了如下交流:
①人長時間看近處物體,眼睛容易疲勞。學習較長時間后,建議同學們適當遠眺,使睫狀體放松,晶狀體變 (選填“厚”或“薄”),焦距變大,舒緩眼疲勞,保護眼睛。
②用變焦相機拍完西安鐘樓的全景后,要在原地把鐘樓上的鐘拍得更大一些,應該把照相機的鏡頭 (選填“向前伸”或“往后縮”)同時增大焦距。組卷:952引用:10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