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北京市大興區八年級(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布:2024/10/8 11:0:2
一、基礎?運用(共15分)
-
1.城市文化尋根組整理了一則材料,請閱讀材料,完成問題。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边@是一句人們① 的民諺。據史料記載,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也許有人會說:“北京地區最早的城市是燕國的薊城,距今至少三千多年,比潭柘寺早了一千多年。這樣算來,到底是先有北京城【甲】還是先有潭拓寺【乙】其實,那時候的薊城,只是一個諸侯國小城。據考 (dìng),北京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都市,應該是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成元大都,使它初步具有了中國政治中心城市的規模,也奠定了現在北京城的基本格局,而此時已經晚于晉代800余年了。
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命姚廣孝負責遷都事宜。據說姚廣孝② 潭柘寺設計建造了紫禁城(今“故宮”)。潭柘寺在鼎盛時期有房999間半,而故宮則有房9999間半。不僅如此,故宮一宮一殿的(bù) 局也如同潭柘寺一樣:以一條中軸線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稱。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筑的美學原則,使整個建筑群顯得規矩嚴整,層次清晰。北京城與潭柘寺的淵源之深可見一斑。
(1)給加點字注音、根據讀音寫漢字,全都正確的一項是A.燕國(yān) 考定 紫禁城(jīn) 部局 B.燕國(yàn) 考定 紫禁城(jìn) 布局 C.燕國(yān) 考訂 紫禁城(jìn) 布局 D.燕國(yàn) 考訂 紫禁城(jīn) 部局 A.①耳濡目染 ②仿照 B.①耳熟能詳 ②仿照 C.①耳熟能詳 ②按照 D.①耳濡目染 ②按照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td> D.【甲】, 【乙】?!?/td> 組卷:36引用:2難度:0.6 -
2.最美街巷探訪組的同學們走訪了其中幾條街巷,采訪了有關人員。閱讀下面訪談記錄的片段,完成問題。
訪談目的 了解年度十大“北京最美街巷”的特色 訪談對象 文華胡同李干事、蘇州胡同居民張奶奶 訪談記錄 問題1:李叔叔,①
李干事:文華胡同有李大釗同志的故居,我們就利用這一資源,傾力打造紅色文化特色。我們在地面布置了11個二維碼,講述李大釗同志11件生平大事;在兩側墻上鋪設了七大特色浮雕,展示他創建和參與的重要報刊。我們一直努力把文華胡同打造成一座“立體的革命歷史博物館”。
問題2:張奶奶,咱們街巷的環境這么好,日常怎么維護呢?
張奶奶:咱們胡同有小巷管家呀!社區根據他們日常巡邏發現的問題來開展整治工作。管家們智慧又貼心,為小巷美化和居民生活環境改善想出了很多實用的妙招,還會在胡同中張貼一些暖心的提示標語。街道還成立了“愛綠護綠志愿隊”,利用空余時間為小花壇除草、澆水。
A.您說你們街道怎么就能評上“最美街巷”了呢?
B.請問你們街道評上“最美街巷”的意義有哪些?
C.您能介紹一下你們街道如何打造特色文化的嗎?
D.除了紅色文化外,你們街道還有沒有其他特色?
(2)以下兩則倡導維護環境的標語都使用了祈使句,你認為小巷管家們會使用哪一則?請說明理由。
【甲】禁止亂扔廢棄物!
【乙】垃圾進箱,心留余香!組卷:23引用:1難度:0.5 -
3.古建名人薈萃組查閱到一則有關建筑大師梁思成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新聞。閱讀新聞,完成問題。
2021年是梁思成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為紀念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所做的貢獻,“棟梁——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獻展”于8月10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
展覽分為“求學”“治史”“規劃與保護”“建筑設計”“教書育人”五個單元。本次展覽展出了大量珍貴文獻資料,共計362件,其中有145件是實物或原件,大多數為首次亮相。展覽陳設設計獨具特色。展廳以《營造法式》一書為中心點,東西為軸布置展品。最西側是一幅高約5米的梁思成自拍像,這是在上世紀20年代,青年梁思成用一架德式折疊相機留下的自拍。畫面中,戴著圓框眼鏡的他凝視前方,視線的延長線上——展廳的最東側墻上,呈現了他1947年作為中方顧問參與聯合國大廈設計時的場景。此外,展覽的呈現方式也頗有創意。展覽現場被設計成一個“墓園”,把梁思成先生一生所有的偉大成就都呈現在不同的“墓碑”(展柜)之上,這些展品也成為了“墓志銘”的一部分。
(1)為上面這則新聞擬定一個標題,最恰當的一項是
【甲】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獻展開幕
【乙】梁思成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獻展
【丙】建墓園紀念梁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
(2)本次展覽的名稱為“棟梁”,你認為下面哪幅書法作品,更適合用于展覽折頁的封面?請說明理由。組卷:30引用:2難度:0.5
四、現代文閱讀(共20分)
-
10.閱讀人物通訊《“探界者”鐘揚》,完成問題。
“探界者”鐘揚 植物學家、科普達人、教育專家、援藏干部……有人說,哪一個身份都可以以一種完整的人生角色在鐘揚身上呈現。在生命的高度和廣度上,鐘揚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邊界,他的逝世并不能代表他的離開。在某種意義上,他的生命依然在延續……
(一)“英雄”少年 1978年,湖北黃岡一所中學的大操場上舉行隆重的歡送儀式,慶?;謴透呖己蟮牡谝粚么髮W生即將入學,4名考上大學的同學胸前戴著大紅花,像英雄一般。
鐘揚也渴望成為那樣的“英雄”。父親是當地的招辦主任,為了避嫌,父親不讓他以在讀生身份提前參加高考。在與父親賭氣的同時,鐘揚參加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考試。當時的競爭非常激烈,就在鐘揚差點失去信心的時候,他接到了通知——考上了!
這個15歲考入中科大無線電專業的少年,開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甲】鐘揚的母親回憶:“因為老師說他數學和物理考得不好,在考上少年班以后,鐘揚就開始補習這兩門課程,整個假期都在默默地追趕。”進入大學以后,鐘揚一邊忙著學生會宣傳委員的事務,一邊堅持每月往家里寫信。
那時,學習無線電專業的他對植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轉向用計算機技術研究植物學問題。1984年,鐘揚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工作。那時,他曾用兩年的業余時間,旁聽了武漢大學生物系的課程。
回憶起這段往事,鐘揚的妻子也感嘆:“他在這方面的知識儲備非常充足。”
幾年后,33歲的鐘揚就成了武漢植物研究所副所長。后來,這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雷厲風行的年輕副局級干部干出一件讓常人無法理解的事情——放棄武漢的一切,去上海當一名高校教師。
(二)種子達人 2000年,鐘揚辭去武漢植物研究所的工作來到復旦大學。
從他到復旦大學的第二年起,鐘揚就開始主動到西藏采集種子。2009年,鐘揚正式成為中組部援藏干部。據統計,在這十幾年間,他和同伴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占到西藏高等植物的1/5。他努力為人類建一個來自世界屋脊的種子“寶庫”。
在西藏采集種子更多的是隨時出現的高原反應和長時間的體力透支。而鐘揚卻背著他經典的黑色雙肩包,穿著磨白了的牛仔褲,戴著一頂曬變色的寬檐帽,邁著長期痛風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個植物學家的極限,連藏族同事都稱他為“鐘大膽”。
鐘揚在西藏大學理學院的一位同事說:“每次和鐘老師采種子都是驚險和驚喜并存?!?br /> “那次,我們跟著鐘老師去采集高山雪蓮。我們從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出發向更高的山地挺進時,鐘老師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頭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無力,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這位同事回憶。
大家都建議鐘揚待在帳篷里,他卻說:“我最清楚植物的情況,我不去的話,你們更難找。你們能爬,我也能爬。”最終,鐘揚帶著學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認為是世界上生長在海拔最高處的種子植物——鼠麴(qū)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國植物學家采樣的最高點。
如今,這些種子靜靜地沉睡在一個又一個玻璃罐里,等待著有一天,改變人類的命運。按鐘揚的話說,也許那個時候,胖胖的鐘教授已經不在了,但是他期待著它們可以派上用場。
(三)科普達人 如果說,采集種子是鐘揚的“主業”,那么科普則是他最愛的“副業”。
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建設期間,設計院展覽設計部主任為尋找圖文寫作顧問操碎了心。因為學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她先后聯系的幾家高校都因這個項目難度太大而婉拒。
設計部主任知道鐘揚太忙了,想拜托他幫忙牽線或引薦一些專家。令她沒想到的是,鐘揚二話不說就接下了這個沒什么回報、時間緊的燙手山芋。
“我們會毫不客氣地把最難的部分留給他。在半年多的時間里,每次聽說鐘老師從西藏回上海了,我們都會立刻和他預約時間,他總是爽快答應??梢哉f他是在百忙之中承擔并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設計部主任告訴記者。
對中小學生來說,“科普達人”鐘揚也是他們的“科學隊長”。他連續7年多次義務為全國中小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科普,任學??茖W顧問。來自上海實驗學校的一位同學就深受他的感染。
【乙】“當時去聽講座,一下子就被鐘教授生動的演講吸引住了,聽他的課你永遠不會感到無聊,從此我就成了教授年齡最小的學生,并在鐘老師的指引下慢慢愛上了科學?!边@位同學說。
(四)“接盤”導師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盧老師分管研究生的培養工作,目睹了鐘揚在收學生時的不少“奇葩事”。
研究生階段,學生和老師進行雙向選擇時,有些學生可能因選不到合適的導師而“流落街頭”,有些學生因為某些原因提出轉導師?!颈勘R老師回憶:“面對這種情況,身為研究生院院長的鐘揚總是負責‘接盤’,他從不拋棄或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有問題我來”是鐘揚的一種責任與擔當,他說在這個位置上,必須承擔這個責任,必須要有這種擔當。
鐘揚的擔當更是有溫度的擔當,他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為他們量身定制一套個性化的發展規劃,不讓一個人掉隊。
鐘揚曾說:“培養學生就像我們采集種子,每一顆種子都是有價值的,你不能因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說不定這種子以后能長得很好?!?br /> 鐘揚的學生、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一位博士生回憶道,實驗室里有很多學生是鐘老師從少數民族地區招進來的?!斑@些同學由于底子薄,知識基礎與上海本地學生有一定的差距,剛開始都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聯系了鐘老師。鐘老師總是鼓勵他們報考自己的研究生,他說,‘讀我的研究生基礎差一點沒關系,我幫你補,你只需要有一顆熱愛植物學的心’。”
于是,鐘揚的學生們“各顯神通”,有做科學研究的,有做科普的,有自己創業的。鐘揚停不下來的點子,就這樣在他的學生中生根發芽,變為現實。
(五)援藏干部 在探尋生命的邊界時,鐘揚甘愿成為一個先鋒者。
鐘揚的身體條件是不適合長期在高原工作的。2015年,鐘揚突發腦溢血,對常人來說,這應是一次生命的警告,鐘揚卻把它理解成工作倒計時的鬧鐘。
作為援藏干部,鐘揚希望繼續收集青藏高原的種子資料,希望幫助西藏大學學科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希望培養出更多扎根高原的植物學人才……
腦溢血之后,醫生、親友、同事都勸鐘揚不要再去西藏,說他簡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而他第三次向組織遞交了繼續擔任援藏干部的申請書,成為第八批援藏干部。
2017年9月25日,鐘揚忙碌的行程在赴內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學院作報告之后戛然而止。
而在雙肩背包里的很多張小紙條顯示出,他的工作依然很滿……
未來,他還希望在成都或上海建立青藏高原研究院,讓上海的紅樹林實現自由生長,讓更多的中小學生通過科學課程提高科學思維水平,讓更多的學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種子事業……
“任何生命都有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下去,我們采集的種子,也許會在幾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發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這也是一種生命的延續。”對于生命的意義,鐘揚這樣說。
(取材于葉雨婷的文章,有刪改)(1)本文選取典型事跡,全方位展現人物的風采。第二部分通過記述鐘揚①
(2)這篇通訊是作者在鐘揚逝世后通過多方面、多渠道的采訪和搜集材料寫成的。請從【甲】【乙】【丙】三處中任選一處,結合上下文,分析加點副詞中蘊含了采訪對象對鐘揚怎樣的情感。
(3)閱讀全文,結合鐘揚的幾種身份,說說你對文章開頭畫波浪線語句的理解。組卷:25引用:1難度:0.5
五、寫作(共40分)
-
11.作文。
走近北京,是親近北京的景觀建筑,是體驗北京的習俗禮儀,是感受北京的人情風貌……走近北京,觸發了你怎樣的感悟,又帶給你怎樣的感召呢?
請以“親近北京”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將作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作文內容積極向上,字數在600-800之間,不要出現所在學校的校名或師生姓名。組卷:17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