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江西省上饒市橫峰中學高二(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布:2024/12/27 18:30:4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①近些年文藝市場有諸多佳作。從《紅海行動》等爆款電影,到《大江大河》等優秀電視劇作,再到《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燃”是它們共有的標簽。“燃作”正以火熱的流行姿態,走紅于當下文藝市場。
②一部作品“燃”,必是作品中生起一團火,令人振奮,引人共鳴。剝離創作手法和敘事技巧的外殼,火種就是作品中極具感染力的正能量精神。《大江大河》中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勵志拼搏、《我在故宮修文物》數年如一日打磨一件國寶的工匠精神……看這樣的作品,我們與其說被一個個人物故事“燃”到,不如說被涌動其間的進取、勇敢、專注的精神氣質感染。“燃作”流行,折射出人們對正能量文藝作品的旺盛需求和熱情接受,在當下豐富多元、競爭激烈的文藝市場,正能量題材依然是“剛需”。
③回望新中國成立以來70年的文藝成就,那些至今為人稱道、傳播甚廣的文藝佳作,很多都充溢飽滿的正能量精神。以《青春之歌》《山鄉巨變》《保衛延安》《林海雪原》為代表的紅色經典,成為幾代人共同的精神養分;小說《喬廠長上任記》《平凡的世界》里主人公敢闖敢干、銳意進取的精氣神,在多少人的青春記憶里閃閃發光;《亮劍》《橫空出世》等影視劇作,總讓人內心激動、熱血沸騰。這些“燃作”題材不同,形式多樣,但無一不激發人們對真善美的渴望,無一不傳遞積極向上的生命力量。
④有人說,時代在變,現如今媒介日益發達,生活節奏顯著加快,海量信息沖擊之下,文藝還執著于正能量是否已經過時?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網絡平臺普及,文藝創作門檻在逐漸降低,確有一些不良創作風氣,或以頹廢為美,或以惡搞為能事。但事實證明,于思想上無精進、于情感上無促進的文藝作品最終會被市場和受眾拋棄。無論時代怎么變,人們對真善美的需求只會持續熾熱,對文藝作品“走心”的需求只會更加強烈。如何引領正向價值,呼應大眾對現實人生的積極追求,是今天創作者的重要使命。正能量最易感染人,經由感染人實現提升人,正是文藝創作的永恒目的。從這個角度看,正能量題材擁有更高遠的藝術追求、更長久的藝術生命。
⑤當然,并非有正能量就是成功的“燃作”,還須有扎實的故事和優質的形態做支撐。正能量的故事若要避免主題先行,真正打動受眾,需要精良的藝術水準、精妙的講述能力。電影《戰狼Ⅱ》成為標桿“燃作”,依靠的不只是家國情懷和英雄精神,還有緊湊跌宕的故事劇情、引人贊嘆的視效呈現。《林海雪原》若沒有生動曲折的線索鋪墊和故事設計,楊子榮的正氣形象也難以生動鮮活。柴好方能火旺,好的內容設計、藝術手法就是一捆捆好柴,保證正能量的故事越燃越旺。
⑥如今,大眾文化形態日益豐富,我們有太多文藝樣式可以為正能量題材賦能。一部影片可以收獲幾十億票房、一條暖心的短視頻可以收獲數百萬點贊,5G時代,我們詮釋、展現正能量故事的手段會更加多元。此時,更需要文藝創作者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真摯動情、振奮人心的好故事、好素材,以更豐富的藝術形式,創作出一批批精品“燃作”,滿足大眾對優質正能量作品的真切期待。這是時代的呼吁,也是文藝創作者應盡的職責。
(摘編自王子瀟《正能量文藝是剛需》)(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剝離創作手法和敘事技巧的外殼,使得正能量成了作品感染力的重要來源。
B.近些年來,“燃作”因為題材不同,形式多樣,而為人稱道,傳播甚廣。
C.主題先行的作品沒有“走心”,雖然故事扎實,終究難以滿足受眾的需求。
D.正能量作品帶給人們精神養分,幫助人們提升自我,有更長久的藝術生命。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現象寫起,然后歸納其特點,再闡述形成原因,逐步推進,由淺入深。
B.第3段列舉眾多藝術作品,是為了證明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文藝創作成就突出。
C.第4段論述大眾對現實人生的積極追求決定了正能量文藝必然成為“剛需”。
D.用“柴好方能火旺”來證明好的內容設計、藝術手法很重要,生動形象易懂。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表現大時代下小人物的進取、勇敢、專注等精神氣質,是成就“燃作”的捷徑。
B.于思想上無精進、于情感上無促進的作品,可以向現實生活尋求改造優化途徑。
C.隨著“燃作”的流行,以頹廢為美和以惡搞為能事的作品會逐步改變創作風格。
D.5G時代,文化形態豐富、文藝樣式多樣,成功推動了眾多“燃作”火熱流行。組卷:8引用:7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臨近春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公眾的心。
截至1月20日18時,境內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224例,其中確診病例217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公眾能很明顯地感受到,疫情發布在提速,防控措施也在加強。當下正值春運期間,外出探親旅游人員增加,每個感染者都是傳播疾病的源頭,須實現精準防控,避免讓病毒隨著流動的人群向各地擴散。國家衛健委已向全國醫療機構下發新型冠狀病毒診療防控指南,醫院接診發熱病人時,須詢問2周內是否有武漢旅游史。一系列措施,就是要掐滅疫情傳播的“火種”,讓疫情防控落到實處。
(摘自《盡快掐滅疫情傳播的“火種”》,人民日報2020年1月20日) 材料二:“1月23日10時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無特殊原因,市民不要離開武漢,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武漢市連夜發出公告,傳遞明確信號:武漢正在采取更細致、更深入、更扎實的防控舉措,全力遏制疫情擴散蔓延。
只要全國一盤棋,統籌安排,協調推進,相信很快就可以解決物資短缺等難題。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是要把長期培育的社會動員能力和制度優越性充分釋放出來。我們的黨員干部在危機面前尤其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引領大家增強必勝的信心,打贏這場硬仗!
(摘自《越是艱難險阻,愈益眾志成城》,人民網2020年1月23日) 材料三:眾志成城,勠力同心,中國人民正在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進行嚴肅的斗爭。中國快速形成一體聯動、聯防聯控的局面,彰顯了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堅定信心和充沛能力。國際輿論紛紛指出,中國采取了“公共衛生史上最具勇氣、最為重大的舉措”,這種“上下一心的凝聚力令人肅然起敬”,“只有中國才能夠實現如此高效有力的應對”。國際觀察人士看到,團結奮斗的中國氣勢,堅不可摧的中國意志,迎難而上的中國奇跡,正是中國制度優勢所帶來的。世界衛生組織的評價代表了國際社會的普遍看法--“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展現出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這是中國制度的優勢,有關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借鑒。”
(摘自《生命至上,大國擔當》,人民日報2020年2月1日) 材料四:從2月初開始,全國數億人第一次全面嘗試“在線辦公”,許多企業第一次真正體會到通過數字化工具進行遠程協作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辦公協作在線化和數字化普及推進,一方面提升了企業管理觸達率和效率,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企業當前管理模式,包括層層遞進管理匯報方式與在線化協作模式之間存在的巨大溝壑。為適應全流程在線化,企業將不得不對組織本身結構和管理方式進行數字化轉型,使其與數字化協作方式相匹配。而此前,企業能想到的數字化往往只是在產品、營銷、服務等方面搭建數字化的配套設施。
新數字化場景將孕育并完善供應鏈神經網絡。疫情信息不斷占據人們的注意力,大量的線下資源,包括生產力、運力都被集中投入到與疫情的對抗中,導致線下履約難度倍增。在此背景下,由數字化帶來的新場景不斷涌現。數字化對現代社會的滲透本質上通過兩種路徑實現:一是新場景構建,比如說直播對商業的滲透;二是對現有場景的改造,比如在疫情期間廣泛開展的智能問診、智能外呼、視頻庭審等新技術的應用。雖然這些場景存在多年,但是數字化讓它們的功能變得更加豐富靈活,能夠更多更好地完成任務,提供更優體驗或更高效率。數字化創建或改造的起點是消費場景,但數字化深入的方向是通過智能化的供應鏈,借助數據、算法、產品、技術和經驗服務于社會各個領域。換言之,全新數字化的供應鏈網絡不僅僅是“物流”,它將向前伸入到終端需求方,向后融入設計和生產制造環節,實現全鏈路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準確預測需求、提升各環節確定性,讓供應鏈形成各節點近乎實時互相感知的一張神經網絡。如何融入這張網,是疫情過后每一家企業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摘自《防疫抗疫,數字化還能做什么》,光明日報2020年2月19日)(1)下列對材料四相關內容的梳理,不正確的一項是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特殊時期工作內容要更具體細致,衛健委指示醫院接診發熱病人時,須詢問2周內是否有武漢旅游史。
B.目前,武漢城市公交、地鐵、輪渡等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市民不得離開武漢。
C.只有全國一盤棋,統籌安排,協調推進,眾志成城,共渡難關,才有可能盡快解決物資、人員短缺等問題。
D.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的制度優勢在本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發揮出極大作用,相關經驗值得學習。
(3)請結合上述材料,談一談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所提到的“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自信心來自哪些方面。組卷:3引用:6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格桑花
鴻鳴 軍嫂去唐古拉山兵部站看望當連長的丈夫,從格爾木站一下車,就看見一名20歲出頭的小戰士向她招手,原來是接她的司機兵。
軍嫂來到軍車前,看見車的前面,綁了一束鮮花,有點像江南的掃帚梅,還有點像菊花。她樂了,這個小伙子,還挺熱愛生活的。
軍車離開格爾木,奔馳在去唐古拉山的山路上。
司機兵一邊開車,一邊和軍嫂聊天。
“嫂子,聽連長說,你是大學生,還是城市人,卻一直生活在山村。”司機兵好奇地問。
“是啊,我和你大哥是大學同學,他畢業參軍去了邊疆,父母年齡大,就他一個兒子,為讓他安心衛國,結婚后我辭去公司會計工作,從蘇州到他老家,陜西的一個小山村,現在有10多年了。”軍嫂輕描淡寫地說。
“嫂子,你是城市人,在山村適應嗎?”
“開始不適應,現在學會了柴火灶做飯,喂豬砍柴,山地播種,徹底是個農村媳婦了。”軍嫂說著笑了起來。
司機兵又問:“嫂子,山村的生活不容易吧?”
“還行,就是有時候有一種無助的感覺,比如上個月,我臉上一個痦子越來越大,還有點疼,醫生說是黑色素痣病變,懷疑是惡性腫瘤前兆,必須切除。我瞞家人做了手術,還好,病理檢驗報告顯示,腫瘤是良性,我就是那次才哭了。”軍嫂好像是在說別人的故事,卻讓司機兵心里為之一振,他由衷地說:“嫂子,你真了不起!”
軍嫂笑著說:“這有什么啊,你大哥為國家,我為他呀。”軍嫂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神情,接著說,“實際我最自豪的是我兒子,他7歲了,經常向別人介紹自己的爸爸,我爸爸是解放軍,他在唐古拉山保衛國家……”司機兵聽得眼睛有些濕潤。
對面不斷有軍車開過來,軍嫂發現,這些軍車開過來的時候,都鳴笛三聲,車上的人都向他們的軍車敬禮,有時候司機兵也舉手回禮。
軍嫂很奇怪,問:“你們軍車在路上相遇,都互相敬禮呀?
司機兵沒有直接回答,卻反問軍嫂:“嫂子,你認識車前掛著的那束花嗎?”
軍嫂說:“好像我們那里的掃帚梅花。”
司機兵說:“是的,它和掃帚梅是一個品種,在西藏,叫格桑花。人們經常借著格桑花表達和抒發美好的情感,把它當作追求幸福吉祥和美好情感的象征。它美麗而不嬌艷,又是形容女強人的代名詞,還是西藏首府拉薩市的市花。”
“我們部隊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有軍車接送探親的軍嫂,車前必須綁一束格桑花。來往的軍車遇見后,都要避讓,同時車上的軍人,不管是誰,都要向軍嫂敬禮。”
這時軍車正行在盤山路上,一段路很窄,前面一輛軍車停在懸崖邊,等待他們的車緩緩通過,兩車快要相遇時,聽見了對面車上的大聲口令:“立正!敬禮!”
軍嫂流出了激動的淚水,從車窗伸出頭,走出很遠,還向敬禮的戰士們揮手。
軍車來到了雪峰山下的補給站,司機兵說:“我們在這里吃午飯,還有半個小時就到達兵部站了。”
軍嫂有些著急:“既然還有半個小時,我們先不吃飯,直接上山好嗎?”
司機兵樂了,說:“理解嫂子心情,我去辦理上山手續。”
不一會,司機兵垂頭喪氣地走了回來:“嫂子,我們上不了山了。”
“怎么了?”
“昨天夜里發生了雪崩,上山的路全被堵住,現在正清理積雪,車根本上不去。”
“多長時間才能上山?”軍嫂也有點急了,沒想到,近在咫尺,卻發生雪崩,成了遠在天涯。
司機兵說:“聽補給站同志說,最快也要半個月。”
想到有三年沒見到丈夫了,現在已經到了雪峰山下,軍嫂計算了一下時間,一咬牙:“我在這里等半個月。”
半個月后,上山的路還沒通,軍嫂想到年邁的公公和婆婆,還有兒子馬上要上學,不能再等了,只好遺憾地決定回去。
臨走前,在補給站領導安排下,軍嫂和丈夫各拿著望遠鏡,在山下和山上互相觀望。軍嫂發現,望遠鏡里的愛人,站在國旗下,手不斷地擦著眼睛,而自己,卻早已淚流滿面。
這時,軍嫂突然發現,在丈夫身邊,齊刷刷地站著一排軍人,他們一起舉起右手,向山下敬禮。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軍嫂看見軍車前綁的鮮花,認為司機兵是一個熱愛生活的小伙子,這看似閑筆,實則頗具匠心,目的是為下文寫過往軍車敬軍禮作鋪整。
B.小說善用語言寫人,作者在寫軍嫂向司機兵敘說自己的故事時,使用“輕描淡寫地說”“說著笑了起來”等語句,寫出了軍嫂生活的不易。
C.司機兵雖然是小說的次要人物,卻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通過他的串聯,小說的故事情節更加連貫、自然,軍嫂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豐滿。
D.小說以故事中有故事的形式,在敘述中穿插講述,既講述了軍嫂過去的生活故事,也敘述了現在軍看望丈夫的故事,有力地表現了文章的主題。
(2)小說多次寫到“眼淚”,眼淚中包含著不同的情感。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3)有人認為小說的標題應該為“軍嫂”,你是怎么看的?請結合作品談談你的看法。組卷:19引用:13難度:0.4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9.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 90 個字。
2019 年 8 月 30 日,由中國科協、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和市場總局等部委主辦,中央網信辦指導,全國學會、權威媒體、社會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的“科學辟謠平臺”在京正式啟動。該平臺旨在切實提高辟謠信息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讓謠言止于智者,讓科學跑贏謠言。科學辟謠平臺專家庫首期邀請到 516 位權威專家入駐,涉及食品安全、營養健康、生物、農業技術、航空航天等 14 個領域。平臺采用“廣泛匯聚、科學解讀、矩陣傳播、源頭阻斷”的運行機制,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公眾信賴、運行高效的科學辟謠 體系,努力打造最具權威性、時效性、協同性、精準性的國家級“科學辟謠平臺”。組卷:10引用:10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列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材料一:中國人愛吃野味,在全世界都是出名的。捕獵食用野生動物,源自蠻荒時代人類的本能。中國不同作為全世界最早進入農耕時代的地區之一,一直有較高的文明程度,按理說,會以食用馴化后的動植物為風尚。但今天的華人世界,為什么會逆其道而行之,以吃野味為榮呢?
材料二:研究推測,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有可能是--蝙蝠,研究成果表明,冠狀病毒在人與人之間有很強的傳染性,為科學防控,制定防控策略和開發檢測干預技術手段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材料三: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成功證實蝙蝠是2003年的SA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并首次在我國蝙蝠體內檢測到烈性病毒尼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抗體,發現多個由蝙蝠攜帶的新病毒。
請結合材料內容,寫一篇發言稿,參與振華中學團委與學生會聯合舉辦的“敬畏自然,拒絕野味”主題座談會,體現你的思考,表達你的看法。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6引用:5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