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0-2021學年北京市十一學校高一(上)期末生物試卷

          發布:2024/12/11 23:0:1

          一、選擇題

          • 1.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具有高度的統一性。以下對于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統一性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組卷:57引用:8難度:0.8
          • 2.下列為達成實驗目的而進行的相應實驗操作,不正確的是(  )
            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操作

            A
            觀察花生子葉切片中的脂肪顆粒 用蘇丹Ⅲ染色后,再用酒精洗去浮色

            B
            鑒定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直接滴加在蘋果的切面上即可完成

            C
            檢測蛋白質 先加入雙縮脲試劑A,再加雙縮脲試劑B

            D
            鑒定生物組織中的淀粉 滴加碘液

            組卷:20引用:6難度:0.7
          • 3.下列有關糖類和脂質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組卷:4引用:1難度:0.7
          • 4.科學家將天然胰島素(由51個氨基酸組成)中的第28位脯氨酸和第29位賴氨酸互換位置,獲得了速效胰島素(如圖),應用于糖尿病的治療。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組卷:9引用:1難度:0.7
          • 5.下列有關細胞中核酸的敘述正確的是(  )

            組卷:10引用:2難度:0.8
          • 6.下列關于生物膜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組卷:4引用:1難度:0.7
          • 7.如圖為細胞內由被膜小泡運輸物質的過程,據圖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組卷:5引用:1難度:0.7
          • 8.成熟的篩管細胞與有機物的運輸有關,它們無細胞核和核糖體等某些細胞器,但有線粒體并與伴胞細胞有豐富的胞間連絲相通。下列對成熟篩管細胞的推斷不合理的是(  )

            組卷:6引用:2難度:0.7

          二、非選擇題

          • 25.哺乳動物受精卵的前幾次分裂異常可能導致子細胞出現多核現象,進而引起胚胎發育異常。科研人員利用小鼠(2n=40)受精卵對此進行研究。
            (1)正常情況下,小鼠受精卵細胞通過
             
            分裂的方式,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復制并均分到子細胞中,保證
             

            (2)科研人員利用熒光蛋白研究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的變化,得到圖1所示結果。
            ①據圖1可知,分裂開始時,受精卵細胞內首先形成兩個相對獨立的紡錘體,兩個紡錘體軸間的夾角(銳角)逐漸
             
            ,形成“雙紡錘體”。

            ②在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的
             
            (結構)會排在
             
            上。在有絲分裂
             
            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染色體平分為兩組,在紡錘絲的牽引下移向兩極。
            (3)為研究多核細胞形成的原因,科研人員用藥在藥物N處理組中,發現兩種典型細胞圖像A和B,它們繼續完成分裂后,細胞A形成了一個單核子細胞和一個雙核的子細胞,雙核子細胞每個核內染色體數為
             
            條;細胞B形成的兩個子細胞,每個子細胞內核的數量分別為
             

            (4)綜合上述結果,形成多核細胞的原因是
             

            組卷:12引用:1難度:0.7
          • 26.閱讀材料,回答后面的問題:
                   誘導契合模型是為說明酶具有專一性而建立的假說,該模型的內容是:酶通過其活性中心與特定底物結合,該位點具有柔性,能夠在結合底物后發生形變,令催化反應順利地進行。
                   為了說明在“誘導契合”的過程中反應進行的機理,研究者構建了鐵絲模型。假設鐵絲元是一種底物,能夠發生分解反應,這一過程中可以通過加熱或受到外力發生形,進而完成分解,這一過程的能量變化分析如圖1所示,在加熱或外力的作用下,鐵絲彎折的“中間過渡狀態”達到一定的高能量值,就會發生斷裂。
                   鐵絲的斷裂也可以在“鐵絲酶”的作用下,無需加熱和外力就能發生反應,為解釋這種現象,科學家有了爭論,①有人認為酶契合了初始狀態的鐵絲,穩定了其結構(如圖2),使其能量水平降低:②有人則認為酶應該與中間過渡狀態的鐵絲契合,穩定了其結構(如圖3),使其能量水平降低。
                   1986年,Pollack利用單克隆抗體制備的原理,對酶催化的真正機制進行了巧妙的驗證,打破了爭論。他在研究羧酸酯酶(能將羧酸酯分解)時,利用羧酸酯分解反應中間過渡態類似物為抗原,制備單抗,發現該單抗能夠催化羧酸酯分解,并將其命名為抗體酶。

            酶專一性的研究還在酶的抑制劑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抑制劑的發現能夠幫助人們控制酶促反應速率。為了描述酶促反應的過程,科學家提出了兩個酶參數:Vmax(在酶量一定的條件下,底物足量時,酶促反應所能達到的最大速率)和Km(達到最大速率一半時對應的底物濃度),抑制劑可能影響酶促反應的這兩種參數。
            (1)誘導契合模型的本質,是蛋白質分子的
             
            結構能夠動態變化。
            (2)參考圖1,畫出圖2、圖3反應歷程中底物S、中間態S+、產物(P)的能量變化曲。從曲線結果可知,觀點
             
            (填“①”或“②”)是正確的。


            (3)據資料判斷,底物濃度越高,反應速率越接近
             
            ;酶與底物親和能力越強,越容易發生反應,Km值越
             
            (填“大”“小”)。“競爭性抑制劑”能夠和底物共同競爭同一個酶分子的活性中心。在含有競爭性抑制劑的條件下,Vmax值
             
            (填“上升”、“不變”、“下降”),Km值
             
            (填“上升”、“不變”、“下降”)。
            (4)Pollack的實驗中,“抗體酶”能夠起到催化作用的原因是
             

            組卷:16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