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10課 紙的發明》2021年同步練習卷(2)
發布:2024/4/20 14:35:0
一、填空題
-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創造 創傷 紀錄 攜帶 積累 勞累 切斷 豆漿 組卷:26引用:2難度:0.7 -
2.解釋詞語的意思。
(1)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文字。
創造:
(2)但是,這種書很笨重,閱讀、攜帶、保存都很不方便。
攜帶:
(3)只有少數人能用,不能普及。
普及:
(4)但麻紙比較粗糙,不好書寫。
粗糙:組卷:16引用:2難度:0.7
一、填空題
-
5.課內閱讀。
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有個叫蔡倫的人,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他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一種既輕便又好用的紙。用這種方法造的紙,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又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所以這種造紙方法就傳承下來了。
(1)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段主要內容。
(2)“改進”一詞可以改成“創造”嗎?為什么?
(3)請用四字詞語把蔡倫造紙的過程補充完整。
(4)2010年8月2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準,將月球背面三個撞擊坑分別命名為蔡倫、畢昇和張鈺哲。這足見蔡倫在人類歷史上的地位,那么請你用一句熱情洋溢的話來贊美蔡倫吧!要求使用比喻修辭。組卷:7引用:2難度:0.8 -
6.課外閱讀。
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等是我國古代供書寫、記載文字的材料。但是甲骨不易獲得,且甲骨和竹簡都比較笨重,不易攜帶;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不能普遍應用于書寫。到了漢代,由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書寫材料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西漢時期,出現植物纖維紙,但由于技術上的限制,紙張質地粗糙,不適宜書寫,一般只用于包裝。到了東漢時期,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技術,他用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作原料,制作成紙。這些紙的質地輕薄、細膩,更適合使用毛筆書寫文字。人們將經過蔡倫改進的紙稱作“蔡侯紙”。公元105年,蔡倫把他監制的第一批紙獻給了漢和帝,深得和帝稱贊。和帝下令把改進的造紙技術推向全國。蔡倫改進造紙術成為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
( 有改動)(1)造紙術出現之前供書寫、記載文字的材料都有什么?
(2)西漢時期出現的植物纖維紙有何特點?
(3)蔡倫造紙的原料都有什么?
(4)有人說,不能將造紙的發明這頂桂冠戴到蔡倫一個人的頭上。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組卷:12引用:2難度: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