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山東省濰坊七中高二(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布:2024/12/23 16:0:3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題。
材料一
“五四”以來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現一種認為“世界文化本一體,中西文化的差異純粹是時代性”的觀點,可稱為“有古今無中外論”。這種論調的根本錯誤,在于忽視乃至抹殺人類社會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這一歷史事實。既然人類社會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類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僅可以把一定數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這些人與其他人區別開來。人類社會以民族為基本存在形式這一事實還告訴我們,具體的文化總是各種各樣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類文化只能存在于這些具體的民族文化之中。離開了各種各樣具體的民族文化,所謂一般的人類文化只是一種虛構。因此,文化“有古今無中外論”既不符合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一般能通過特殊而存在的辯證法。
文化差異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
首先,地理的隔絕機制是民族差異形成的基本條件。因為地域的遼闊、山海的阻礙等因素,各個民族各自獨立地生存,文化上差異的產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環境的差異是民族差異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環境下,就分別產生了農業部族、畜牧業部族及少數以工商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發展成果對人類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異的最高表現。文化是人創造出來的,但文化發展的成果又不斷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創造不同風格的音樂、美術的同時,也發展了不同的審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審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長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結果。審美趣味如此,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也莫不如此。在這個意義上,一個民族的共同文化不僅表現了該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創造了該民族的共同心理。這種文化成果與人自身的身心變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異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穩定器。
其三,一定范圍內自由創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異形成的重要機制。種族、地理環境、文化傳統等是人們從事文化創造的基礎,同時也是對文化創造的限制,而自由創造只是在這一定范圍內的發揮。因而,文化的發展既非絕對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統一。
(摘編自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材料二
文化差異性是始終存在的。歷史上對待這種差異性曾經有過三種不同的態度。
第一種是對凡與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為異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絕滅之而后快。當年白種人占領南、北美洲,對當地土著文化就是持這種態度。
第二種是承認其價值,但只是作為珍稀的收藏、獵奇的點綴或某種可供研究的歷史遺跡,實際上是排斥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殼。如果我們混同了已成遺跡的、定型了的“傳統文化”和今天仍然活著的并主宰著億萬中國人民生活方式、思維習慣的,受過現代文化洗禮的“文化傳統”之間的根本區別,以復舊充新生,抵銷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那么,中國文化的發展將陷入困境。
第三種態度是一種文化相對主義的態度。這是將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語境內去進行觀照的一種方式。它贊賞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對用產生于某一文化體系的價值觀去評判另一文化體系,承認一切文化,無論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價值,因而應受到尊重。這種態度當然遠比前兩種態度來得寬容合理,但再進一步追問:千差萬別的文化有沒有普遍認同的東西呢?人類有沒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義?這些都是文化相對主義所面臨的、必須回答的問題。
無論如何,文化差異總是現階段普遍存在的事實。正是這些差異賦予了人類文化以多樣性。我們固然不必保留辮子或者“三寸金蓮”以供獵奇者玩賞,但中國文化自有其無法“歐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國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謂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導致的“世界文化一體化”,只能帶來人類文化的單調和沒落。事實上,正是由于差異的存在,各個文化體系之間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鑒,并在相互參照中進一步發現自己,將異國作為幫助自己發現自己的“他者”,從另一種文化的陌生角度來觀察自己,看到許多從內部無法看到的東西。
由于文化的差異性,當兩種文化接觸時,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誤讀。所謂誤讀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讀另一種文化。他原有的“視域”決定了他將對另一種文化如何選擇,如何切割,然后又決定了他如何對其認知和解釋。文化之間的誤讀難以避免,無論是主體文化從客體文化中發現新義還是反觀自己,都很難不包含誤讀的成分。而從歷史來看,這種誤讀又常是促進雙方文化發展的契機,因為恒守同一的解讀,其結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閉。
(摘編自樂黛云《文化差異與文化誤讀》)(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社會以民族為基本存在形式,決定了人類文化總是各種各樣的民族文化,不存在有共性的人類文化。
B.種族、地理環境、文化傳統等既為人們從事文化創造提供了基礎,同時也對文化創造的自由性帶來限制。
C.“世界文化一體化”只能帶來人類文化的單調和沒落,所以各文化體系應保持獨立,而不能相互吸取、借鑒。
D.文化誤讀難以避免,而且又常是促進雙方文化發展的契機,因而對待文化誤讀應順其自然,無需刻意避免。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忽視乃至抹殺人類社會以民族的形式存在,是“有古今無中外論”這一論調的根本錯誤。
B.不同文化的發展成果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可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
C.民族文化的差異賦予了人類文化以多樣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對所有的文化都要固守不變。
D.“文化相對主義”是對待文化差異性的最合理、最正確的態度,應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3)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支撐材料一第一段中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A.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司馬遷
B.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爾基
C.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沈宗騫
D.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魯迅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應如何對待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組卷:7引用:8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文本一:
文城
余華
在溪鎮有一個人,他的財產在萬畝蕩,那是一千多畝肥沃的田地,河的支流猶如繁茂的樹根爬滿了他的土地,稻谷和麥子、玉米和番薯、棉花和油菜花、蘆葦和竹子,還有青草和樹木,在他的土地上日出和日落似的此起彼伏,一年四季從不間斷,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欣欣向榮。他開設的木器社遐邇聞名,生產的木器林林總總,床桌椅凳衣櫥箱匣條案木盆馬桶遍布方圓百里人家,還有迎親的花轎和出殯的棺材,在嗩吶隊和坐班戲的吹奏鼓樂里躍然而出。
溪鎮通往沈店的陸路上和水路上,沒有人不知道這個名叫林祥福的人,他們都說他是一個大富戶。可是有關他的身世來歷,卻沒有人知道,他的外鄉口音里有著濃重的北方腔調,這是他身世的唯一線索,人們由此斷定他是由北向南來到溪鎮。很多人認為他是十七年前的那場雪凍時來到的,當時他懷抱不滿周歲的女兒經常在雪中出現,挨家挨戶乞討奶水。他的樣子很像是一頭笨拙的白熊,在冰天雪地里不知所措。
那時候的溪鎮,那些哺乳中的女人幾乎都見過林祥福,這些當時還年輕的女人有一個共同的記憶:總是在自己的孩子啼哭之時,他來敲門了。她們還記得他當初敲門的情景,仿佛他是在用指甲敲門,輕微響了一聲后,就會停頓片刻,然后才是輕微的另一聲。她們還能夠清晰回憶起這個神態疲憊的男人是如何走進門來的,她們說他的右手總是伸在前面,在張開的手掌上放著一文銅錢。他的一雙欲哭無淚的眼睛令人難忘,他總是聲音沙啞地說:“可憐可憐我的女兒,給她幾口奶水。”
他的嘴唇因為干裂像是翻起的土豆皮,而他伸出的手凍裂以后布滿了一條一條暗紅的傷痕。他站在他們屋中的時候一動不動,木訥的表情仿佛他遠離人間。如果有人遞過去一碗熱水,他似乎才回到人間,感激的神色從他眼中流露出來。當有人詢問他來自何方時,他立刻變得神情遲疑嘴里輕輕說出“沈店”這兩個字。那是溪鎮以北六十里路的另一個城鎮,那里是水陸交通樞紐,那里的繁華勝過溪鎮。
他們很難相信他的話,他的口音讓他們覺得他來自更為遙遠的北方,他不愿意吐露自己從何而來,也不愿意說出自己的身世。與男人們不同,溪鎮的女人關心的是嬰兒的母親,當她們詢問起孩子的母親時,他的臉上便會出現茫然的神情,就像是雪凍時的溪鎮景色,他的嘴唇合到一起以后再也不會分開,仿佛她們沒有問過這樣的問題。
這就是林祥福留給他們的最初印象,一個身上戴雪花,頭發和胡子遮住臉龐的男人,有著垂柳似的謙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
有一人知道他不是在那場雪凍時來到的,這個人確信林祥福是在更早之前的龍卷風后出現在溪鎮的。這個人名叫陳永良,那時候他在溪鎮的西山金礦上當工頭,他記得龍卷風過去后的那個早晨,在凄涼的街道上走來這個外鄉人,當時陳永良正朝著西山的方向走去,他要去看看龍卷風過后金礦的損壞情況。他是從自己失去屋頂的家中走出來的,然后他看到整個溪鎮沒有屋頂了;可能是街道的狹窄和房屋的密集,溪鎮的樹木部分得以幸存下來,飽受摧殘之后它們東倒西歪,可是樹木都失去了樹葉,樹葉在龍卷風里追隨溪鎮的瓦片飛走了,溪鎮被剃度了似的成為一個禿頂的城鎮。
林祥福就是在這時候走進溪鎮的,他迎著日出的光芒走來,懷抱一個嬰兒,與陳永良迎面而過。當時的林祥福給陳永良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臉上沒有那種災難之后的沮喪表情,反而洋溢著欣慰之色。當陳永良走近了,他站住腳,用濃重的北方口音問:“這里是文城嗎?”
這是陳永良從未聽說過的一個地名,他搖搖頭說:“這里是溪鎮。”
然后陳永良看見了一雙嬰兒的眼睛。這個外鄉男人表情若有所思,嘴里重復著“溪鎮”時,陳永良看見了他懷抱里的女兒,一雙烏黑發亮的眼驚奇地看著四周的一切,她的嘴唇緊緊咬合在一起,似乎只有這樣使勁,她才能和父親在一起。
林祥福留給陳永良的背影是一個龐大的包被。這是在北方吱啞作響的織布機上織出來的白色粗布,不是南方印上藍色圖案的細布包袱,白色粗布裹起的包被已經泛黃,而且上面滿是污漬。這樣龐大的包被是陳永良從未見過的,在這個北方人魁梧的身后左右搖晃,他仿佛把一個家裝在了里面。
(有刪改)文本二:
以上作品是作家余華長篇新作《文城》的開頭部分。該小說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他之前作品少有著墨的清末時代,上溯至余華的《活著》之前那個更荒蠻殘酷的時代,也展現了從北至南更廣闊的地理空間。林祥福原本不屬于溪鎮,他的家鄉在遙遠的北方。為了一個承諾他將自己連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見識過溫暖赤誠的心,也見識過冰冷無情的血,最終他徒勞無獲,但許多人的牽掛和眼淚都留在了他身上。
(節選自《文學報?悅讀》)(1)下列對兩則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寫到“稻谷和麥子、玉米和番薯”等,體現林祥福萬畝蕩的富庶。
B.北方口音在文中共出現兩次,兩次出現時都暗示了林祥福的來歷。
C.“龐大的包袱”“白色粗布”等,刻畫了初來溪鎮時的林祥福的形象,形象鮮明。
D.文本二表達了對余華《文城》主人公的感受,交代了文本一的故事背景。
(2)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采用第三人稱講述故事細節,是全知視角,既顯得客觀,又能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紹人物的身份、背景。
B.文本一多用細節描寫,如林祥福獨特的敲門方式、總是伸在前面的右手、手掌里的一文銅錢、欲哭無淚的眼睛等。
C.文本一運用側面描寫,通過哺乳中的女人和陳永良的角度,介紹了林祥福在溪鎮人印象中兩種不同的出現方式。
D.“仿佛把一個家裝在了里面”運用夸張,林福祥背上龐大的包袱是他的全部家當,懷抱里的女兒是他唯一的親人。
(3)結合兩則文本,簡要概括林祥福的人物形象。
(4)請簡要分析文中畫橫線部分環境描寫的作用。組卷:33引用:11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真宗景德四年正月已未,車駕發京師。庚申,次中牟縣,除逋負,釋囚系,賜父老衣幣,所過如之。二月壬申,謂輔臣曰:“前代內臣,蠹政害物,朕常深以為戒。”王旦等曰:“前代事跡昭然,足為龜鑒。陛下言及此,社稷之福也。”內侍史崇貴使嘉州還,上言:“知縣某貪濁,有佐官某廉干,乞擢為知縣。”帝曰:“內臣將命,能采善惡,固亦可獎;然便爾賞罰,外人必未厭伏。當須轉運使深察之。”三月乙丑,以曹瑋為西上合門使,賞其捍邊功也。瑋在鎮戎,嘗出戰少捷,偵虜去已遠,乃驅所掠牛羊而還,頗失部伍。其下憂之,言于瑋曰:“牛羊無用,不若棄之。”瑋不答。西蕃兵去數十里,聞瑋利牛羊而師不整,遽還襲之。瑋行愈緩,得地利處,乃止以待之。西蕃軍至,使人謂之曰:“蕃軍遠來甚疲,請憩士馬,少選決戰。”蕃人方苦疲,皆欣然,嚴軍而歇。良久,瑋又使人諭之曰:“可相馳矣。”于是各鼓軍而進,大破蕃師而還,徐謂其下曰:“吾知蕃已疲,故為貪利以誘之。比其復來,幾行百里矣。若乘銳便戰,猶有勝負;遠行之人,若少憩,則足痹,人氣亦闌,吾以此取之。”夏四月辛已,皇后郭氏崩周悼獻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謙約寬仁惠下尤惡奢靡族屬入謁禁中或服飾華侈必加戒勛有以家事求言于帝者,后終不許。帝嘗使觀宜圣殿諸庫,后辭曰:“國之寶庫,非婦人所當入,妾不敢奉詔。”帝尤加禮重焉。宰相王旦言:“諸路各置轉運使,競以增益課利為功,煩擾特甚。”帝曰:“官吏務貪勞績,不恤民困,朕甚憫之。”乃詔三司:“取一年中等之數,立為定額,自今中外勿得更議增課。”
(節選自《續資治通鑒》卷二十六)(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皇后郭氏崩/周悼獻/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謙約/寬仁惠下/尤惡奢靡/族屬入謁禁中/或服飾華侈/必加戲勖/
B.皇后郭氏崩/周悼獻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謙約/寬仁惠下/元惡奢靡/族屬入謁禁中/或服飾華侈/必加戒勖/
C.皇后郭氏崩/周悼獻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謙約/寬仁惠下/元惡奢靡族/屬入謁禁中/或服飾華侈/必加戒勖/
D.皇后郭氏崩/周悼獻/王后所生也/王薨后悲感生疾/遂不起/后性謙約/寬仁惠下/尤惡奢靡族/屬入謁禁中/或服飾華侈/必加戒勖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車駕,本義是馬車,又可以指帝王所乘的車,所以常用來作為皇帝的代稱。
B.龜鑒,龜是龜甲,以卜吉兇;鑒是銅境,以辨美惡。兩字相合,比喻借鑒。
C.社稷,土神和谷神,也代指國家。其中“社”也指祭祀土神的地方或節日。
D.路,宋朝和元朝時期的最高行政區劃名,相當于明朝和清朝時期的“省”。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真宗對前代宦官依仗皇恩胡作非為而禍害百姓的情況十分清楚,所以常引以為戒,這種做法得到了王旦等人的贊許,認為這是國家和百姓之福。
B.曹瑋曾出兵打仗,取得了小小勝利,為了擴大戰果,他率軍返回時命令隊伍變亂,并趕著牛羊,以此引誘敵軍長途來襲,這個疲敵之計大獲成功。
C.郭皇后是一個非常守禮的皇后,家里人如果有事請她向真宗言說,她不會答應;真宗請她前去觀看寶庫,她予以拒絕,真宗對她十分禮敬尊重。
D.各地轉運使競相增加稅額,對百姓很不利,王旦提醒宋真宗之后,宋真宗下詔三司確定稅收的額度,而且要求朝廷內外都不得再議論增加賦稅的事。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西蕃兵去數十里,聞瑋利牛羊而師不整,遽還襲之。
②遠行之人,若少憩則足痹,人氣亦闌,吾以此取之。
(5)從宋真宗對史崇貴說的話中,可以看出宋真宗有怎樣的治國理念?請簡要概括。組卷:97引用:5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1分)
-
8.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50個字。
新華社北京6月2日電今天,江西省于都縣、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十七團、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鎮、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北京大學、鞍鋼集團、云南省軍區昆明退休干部休養所等多個地方和單位舉行莊重簡樸的儀式,向健在的截至2021年7月1日黨齡達到50周年、一貫表現良好的黨員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據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同志介紹,首次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頒發工作將一直持續到今年7月1日,全國將有710多萬名老黨員獲頒紀念章。首次頒發后,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一般每年“七一”都將集中頒發一次紀念章。組卷:16引用:4難度:0.5
四、作文(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淘寶購物配送、美團外賣點餐、高鐵刷臉進站、網上掛號看病等成了我們生活的日常。然而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卻成了“數字時代的難民”。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中有將近兩億人從未接觸過網絡,購物難、出行難、看病難成為老人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人口結構越來越“老”,數字化形態越來越“新”,我們如何才能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呢?數字時代,如何讓老人們優雅而有尊嚴地生活呢?
請結合你的生活體驗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組卷:2引用: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