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九年級(上)期中化學試卷
發布:2024/10/4 5:0:1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0道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的選項。)
-
1.下列描述屬于物質化學性質的是( )
A.蠟燭能燃燒 B.銅絲能導電 C.氨氣是無色氣體 D.酒精易揮發 組卷:15引用:1難度:0.9 -
2.高鐵是中國一張靚麗的名片,車廂內禁止吸煙要張貼的圖標是( )
A. B. C. D. 組卷:194引用:8難度:0.5 -
3.下列物質屬于純凈物的是( )
A.煤炭 B.空氣 C.氦氣 D.大理石 組卷:23引用:2難度:0.8 -
4.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下列火災自救措施錯誤的是( )
A.身上衣物著火時,可就地打滾滅火 B.逃生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蹲下前進 C.室內起火,立即打開門窗大聲呼救 D.高層樓房著火,要走安全樓梯逃離 組卷:74引用:2難度:0.7 -
5.下列物質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白光的是( )
A.紅磷 B.鎂帶 C.氫氣 D.木炭 組卷:16引用:1難度:0.6
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共40分)
-
14.溫室效應加劇引起的氣候異常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體現了中國的大國責任與擔當。
(1)“碳達峰”與“碳中和”中“碳”指的是二氧化碳,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符號表達式是
(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徑有光合作用和海水吸收。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時反應的符號表達式為
(3)實現“碳中和”可以從幾方面進行:
“碳減排”
①使用氫能源能有效實現“碳減排”。我國科學家研究的一種儲氫、釋氫材料為AlH3,其中釋放氫能原理是利用AlH3與H2O發生反應生成氫氣和物質A,則物質A的元素組成情況是
“碳捕獲”
同學們設計了一個簡易二氧化碳捕捉器,流程如圖。
②此方法中采用“噴霧”的優點是
③捕捉二氧化碳的符號表達式是
④二氧化碳可被壓縮成液態,封存在地質結構中。從微觀角度解釋二氧化碳能壓縮成液態的原因是
⑤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和氦氣壓入自動滅火陶瓷磚,用這種磚砌成的房屋發生火災時,在高溫烘燒下,磚會裂開并噴出氦氣和二氧化碳,從而滅火。自動滅火陶瓷磚的滅火原理是
“碳轉化”
某團隊開發出了鎳基雙金屬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和甲烷兩種氣體轉化成兩種燃料,反應過程如圖。
⑥由如圖可知,一個甲烷分子是由
⑦反應一段時間后催化劑的催化效果降低的原因是組卷:80引用:1難度:0.6 -
15.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稱。所謂加碘鹽,就是在食鹽中加入碘酸鉀,食用加碘鹽是攝入碘的重要途徑。某化學小組的同學對加碘鹽展開了項目式探究。
【資料】1.碘酸鉀(KIO3)熔點560℃,性質與氯酸鉀相似。2.碘酸鉀在人體內轉化為碘離子而被吸收。
項目一 初步了解加碘鹽
(1)加碘鹽的主要成分氯化鈉是由鈉離子和
(2)在食鹽中加入適量的碘酸鉀可預防碘缺乏病。人類膳食中缺碘易患
A.甲狀腺疾病
B.貧血
C.侏儒癥
D.癌癥
(3)某品牌的碘鹽500g中含有21.4mg碘酸鉀,則其中碘元素
項目二 探究影響碘損失率的因素
(4)同學們針對包裝袋上“在湯、菜即將煮好時再加入碘鹽才能確保碘效”的使用說明開展了以下探究活動。
他們在老師的幫助下進行實驗:將碘酸鉀溶液分成五等份,在不同溫度下加熱相同時間,用硫代硫酸鈉標準溶液測定碘酸鉀溶液的濃度,測得碘的損失率如圖。
①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
②若要控制碘的損失率在50%左右,做菜時最好將溫度范圍控制在
A.0℃~30℃
B.30℃~50℃
C.50℃~80℃
D.80℃~100℃
③碘酸鉀受熱分解產生碘化鉀和一種供給呼吸的氣體。檢驗該氣體的方法是
(5)同學們又提出了新猜想:西蘭花、卷心菜、番茄等蔬菜中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C,蔬菜中的維生素C可能也會造成碘的損失。小組同學設計并進行如下實驗:
【資料】碘單質(I2)遇碘酸鉀、維生素C、醋酸均不變色,遇淀粉溶液變藍。裝置 序號 溶液的濃度 實驗現象 碘酸鉀 維生素C 1 10% 10% 溶液立即由無色變為藍色 2 0.5% 0.5% 溶液慢慢由無色變為藍色 3 0.25% 0.25% 一段時間后溶液無明顯變化,再滴入5滴醋(含有醋酸)后,溶液逐漸變為淺藍色
⑤甲同學由上述實驗得出結論:醋酸會促進碘酸鉀與維生素C的反應。乙同學認為該結論不嚴謹,理由是:
項目三 科學食用加碘鹽
(6)由以上實驗可知:在食用加碘鹽時,為減少碘的損失,應該組卷:65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