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11課 短文二篇 記承天寺夜游》2021年同步練習卷(5)

          發布:2024/12/10 10:0:2

          一、情景默寫。

          • 1.古詩文默寫。
            (1)水何澹澹,
             
            。(曹操《觀滄海》)
            (2)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3)同游美景,文字記錄過相遇的驚喜,更承載了志同道合的愉悅。舟至湖心亭,張岱偶遇賞雪之人,對方感慨:“
             
            ”;夜游承天寺,蘇軾與友人賞月思索,終得徹悟:“
             
            ”。
            (4)思鄉、思親是游子心中化不開的一縷情愫。她可以是一封無法寄出的信件,“
             
             
            ”(王灣《次北固山下》);她還可以是一片期盼團圓的祝福,“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組卷:615引用:4難度:0.8

          二、綜合性學習。

          • 2.你們班學了《記承天寺夜游》后,決定開展一次“‘踩’訪蘇軾的足跡”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完成以下任務。
            (1)【連線蘇軾】下面列舉了我國的一些重點風景名勝區,都與蘇軾有關系。請仿照示例,選擇你最熟悉的兩個景點,寫出與之有關的詩文、傳說或故事名稱。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黃樓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蘇軾: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擬寫廣告】承天寺入圍“文化名人蘇軾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選名單,請你根據課文中的描寫,擬一條廣告語以吸引游客。
            (3)【巧聯妙對】有人根據本文意蘊,擬寫了一副對聯,上聯已給出,請你對出下聯。
            上聯:月色懂人心潛窗入戶
            下聯:
             

            組卷:43引用:2難度:0.7

          三、課內閱讀。

          • 3.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竹柏影也 以誘敵(《狼》)
            B.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愿人長久(《水調歌頭》)
            C.相與步中庭 未嘗不嘆息痛恨桓靈也(《出師表》)
            D.月色入 路不拾遺,夜不閉
            (2)選出句子閱讀停頓正確的一項
             

            A.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B.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C.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D.念無與/為樂者
            (3)將下面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梁衡在《秋月冬雪兩軸畫》中說,《記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兩軸精品。《記承天寺夜游》強調“閑”,《湖心亭看雪》著重“癡”。“閑”字,表現蘇軾
             
             
            的心境;“癡”字,點明張岱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

            組卷:3引用:1難度:0.5
          • 4.閱讀下文回答以下各題。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
             

            A.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無聊的人)
            B.無與為樂者(考慮、想到)
            C.懷民亦未(睡覺)
            D.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念無為樂者 未復有能其奇者
            B.鳶飛戾天 念無以為樂
            C.無他,手熟爾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D.月色入 木蘭當
            (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運用比喻描寫月色,獨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謂如詩如畫,一個寧靜淡雅的境界,真讓人心醉神迷。
            B.這篇短文,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貶謫中的那種凄涼、孤寂的特殊心境。
            C.這篇隨筆性的小品,敘事簡潔,寫景如繪,而抒情則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
            D.本文語言簡潔、準確、形象,作者觀察事物細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間最敏感的特征,以極其少的文字,包羅較多的內容,凝練含蓄。
            (4)把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②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組卷:40引用:2難度:0.6
          • 5.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下列加點的文言字詞。
            無與為樂者
             

            相與步于中庭
             

            ③懷民未寢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②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3)請你指出文中語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描寫技巧和表達效果。
            (4)文中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請你指出作品中包含作者的哪些情感?

            組卷:19引用:3難度:0.6
          • 6.閱讀下面語段,回答下列各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下列句中畫線的詞語。
            無與為樂者
             

            相與步于中庭
             

            (2)請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組卷:12引用:3難度:0.5
          • 7.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欣然起行。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月色入 (
             

            無與為樂者(
             

            ③懷民亦未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開頭一句作者點明時間,“月色入戶”是“欣然起行”的原因。
            B.“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表現了朋友之間友誼深厚,情懷相投。
            C.“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貶謫的悲涼和對人生的感慨。
            D.本文集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重在寫景與抒情。

            組卷:3引用:1難度:0.5
          • 8.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解衣 孤豈卿治經為博士邪
            B.相與于中庭 五十笑百步
            C.遂承天寺尋張懷民 自富陽桐廬一百許里
            D.念無與為 好之者不如之者
            (2)下列句子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夜無月 悲守窮廬,將復
            B.相與步中庭 我如浮云
            C.念無與為樂 卿今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D.但少閑人如吾兩人 惟手熟
            (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文中“起”“至”“尋”“步”等詞,精約簡潔,把作者夜游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了。“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與張懷民相知的喜悅。
            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兩句,以動襯靜,以高度凝練的筆墨寫出了院中積水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C.本文把作者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復雜的思想感情都濃縮在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一句中。
            D.本文雖然僅80余字,但綜合運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如一篇短小的日記,有時間、地點、人物,先敘事,再寫景,最后以議論點題。
            (4)把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②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組卷:9引用:1難度:0.5
          • 9.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月色入
             
            無與為樂者
             
            相與步于中庭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從“閑人”一詞你體會到作者怎樣微妙而復雜的感情?
            (4)文中加點的“遂”和“但”很值得品味,請結合文章內容對其賞析。

            組卷:22引用:3難度:0.4
          • 10.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下面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解衣 夕日
            B.念無與為 何極
            C.遂承天寺尋張懷民 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D.庭下如積水空 以傷先帝之
            (2)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竹柏影也 余之勤且艱若此
            B.欣起行 滿目蕭,感極而悲者矣
            C.相與步中庭 三顧臣草廬之中
            D.念無與為樂 頹然乎其間,太守醉也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寥寥數語描繪了月夜小景,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語言凝練而又意味深長。
            B.文章第①②句敘事,交代了夜游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敘述自然流暢。
            C.文章第②③句中“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與張懷民相知的喜悅。
            D.作者描繪庭中景物極富特色:寫月突出其明,寫影突出其形,寫水突出其清。
            (4)把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組卷:18引用:1難度:0.5
          • 11.閱讀《記承天寺夜游》選段,回答下列問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1)請用“/”符號給劃線句子斷句。
            念 無 與 為 樂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尋 張 懷 民 懷 民 亦 未 寢 相 與 步 于 中 庭。
            (2)說說下面兩個句子在寫景方面的異同。
            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組卷:4引用:1難度:0.9

          四、對比閱讀。

          • 3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無與為樂者:
             

            相與步于中庭:
             

            日更定矣:
             

            ④上下白:
             

            (2)選出下列加點詞含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余強飲三大白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不知人之樂
            B.湖中得有此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
            C.念無與樂 則凡可以得生何不用也
            D.相與步中庭 長勺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②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4)(乙)文畫線句子運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曠簡約、潔白靜謐的雪夜之景。請自選角度賞析(甲)文畫線句子的寫景之妙。
            (5)梁衡在《秋月冬雪兩軸畫》中說,《記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兩軸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為上下聯,請從兩文中分別選取一個字,兩個字合起來作為這副對聯的橫批,并闡釋一下理由。

            組卷:7引用:1難度:0.6
          • 35.閱讀甲乙兩則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張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點左右。②拏:通“橈”,撐(船)。③毳衣:細毛皮衣。④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⑤焉得:哪能。⑥更:還。⑦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
            (1)解釋下列加點詞。
            無與為樂者
             

            竹柏影也
             

            日更定矣
             

            下船
             

            (2)下列句子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相與步/于中庭
            B.庭下如/積水/空明
            C.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D.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3)句子翻譯。
            ①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②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4)甲文賞月夜美景,乙文看西湖夜雪。同為夜中賞景,兩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請結合文本分析。

            組卷:16引用:3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