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福建省龍巖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試卷

          發布:2024/7/5 8:0:9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其中1—12小題,每題2分;13—16小題,每題4分,共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 1.下列關于遺傳學發展史經典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

            組卷:4引用:2難度:0.7
          • 2.下列有關染色體、DNA和基因三者之間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

            組卷:1引用:2難度:0.7
          • 3.下列有關基因和生物性狀之間關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組卷:6引用:2難度:0.7
          • 4.某種魚的雄性個體生長快、肉質好,比雌魚具有更高的經濟價值。科學家發現這種魚X染色體上存在一對等位基因B、b,含有B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欲使雜交子代全是雄魚,則親本的基因型應為(  )

            組卷:3引用:1難度:0.7
          • 5.T2噬菌體是一種專門寄生在大腸桿菌體與內的病毒,它的頭部和尾部的外殼都是由蛋白質構成,頭部內含有DNA,僅蛋白質分子中含有S,P幾乎都存在于DNA中。如圖為用35S或32P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未標記的大腸桿菌的實驗示意圖。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組卷:2引用:3難度:0.6
          • 6.在含有4種堿基的DNA區段中,胞嘧啶有60個,占該區段全部堿基的比例為30%。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組卷:3引用:2難度:0.7
          • 7.狂犬病毒(RABV)是RNA病毒,甲圖表示RABV在人體神經細胞中的增殖過程,則乙圖中能夠反映RABV在人體神經細胞內遺傳信息傳遞過程的是(  )

            組卷:4引用:2難度:0.7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60分。

          • 20.已知果蠅的長翅(D)對殘翅(d)為顯性,紅眼(A)對白眼(a)為顯性,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如甲圖所示,乙圖為甲圖中兩只果蠅通過雜交產生殘翅白眼雄果蠅的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甲圖所示細胞中各有
             
            個染色體組,雄果蠅基因型為
             
            ;若僅考慮圖中兩對基因,則正常情況下該雄果蠅經減數分裂后可以產生
             
            種精子。
            (2)乙圖中細胞①的名稱為
             
            ,Ⅰ過程發生的物質變化是
             
            ;A、a與D、d這兩對基因之間的自由組合發生在
             
            (填“Ⅰ”、“Ⅱ”、“Ⅰ”或“Ⅳ”)過程;細胞②和細胞④結合形成的后代⑥基因型為
             
            (不考慮基因突變和染色體互換)。
            (3)若甲圖兩只果蠅雜交,產生了一只基因型為XAXAY的果蠅,從減數分裂角度分析該果蠅產生的原因可能是
             
            (不考慮基因突變和染色體互換)。

            組卷:5引用:3難度:0.5
          • 21.碳青霉烯類抗生素是目前抗菌譜最廣、抗菌活性最強的一類抗生素。為了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碳青霉烯類抗生素進行了如下實驗:
            步驟一:取大腸桿菌菌液均勻涂布在已滅菌的培養基平板上,并將平板劃分為四個大小一致的區域,分別標記①-④。①區域放一張不含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圓形濾紙片,②-④區域各放入一個含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相同圓形濾紙片,將培養皿倒置于適宜條件下培養12~16h,結果如圖。
            步驟二:挑取該平板上位于抑菌圈邊緣菌落上的細菌配制成菌液,重復上述實驗操作,培養至第3代,觀察、測量并記錄每一代的實驗結果。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大腸桿菌耐藥性變異一般來源于
             
            ,該變異產生于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廣泛使用
             
            (填“前”或“后”)。
            (2)本實驗可以根據
             
            判定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選擇作用。步驟二中從抑菌圈邊緣菌落挑取細菌,原因是該處的細菌可能具有
             

            (3)該小組同學通過實驗得到如表數據。
            抑菌圈直徑/cm
            區域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2.26 1.89 1.62
            2.41 1.91 1.67
            2.42 1.87 1.69
            平均值 2.36 1.89 1.66
            實驗數據表明,隨著培養代數的增加,
             
            ,說明細菌的耐藥性
             
            。從進化的角度解釋細菌耐藥性變化的原因是
             

            (4)該小組同學將含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圓形濾紙片替換為含有卡那霉素的相同圓形濾紙片,從第3代抑菌圈邊緣挑取細菌接種,重復培養3代;又在抑菌圈邊緣重新挑取細菌培養,恢復使用含有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濾紙片,測得抑菌圈直徑平均值大于第三代的平均值1.66cm。這一結果為我們防止“超級細菌”的出現提供的思路是:建立細菌耐藥預警機制,當細菌耐藥率超過一定值時,
             

            組卷:23引用:3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