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育才學校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地理試卷

          發布:2025/1/3 15:30:3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題,每題2分,滿分0分)

          • 1.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短時間內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系都將被太陽所吞沒。為了自救,人類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該計劃分為三步:第一步,終止地球自轉;第二步,利用地球表面建造的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將地球推入土星軌道,再借助土星引力,彈射出太陽系;第三步,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另外一個棲息之地——比鄰星。據此完成1~2題。

            “流浪地球”計劃第一步的成功實施,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將發生巨大變化的是(  )

            組卷:1引用:0難度:0.70
          • 2.電影《流浪地球》講述了人類居住在地下五千米左右深度的地下城中,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該計劃分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轉;第二步,將地球推入木星軌道,彈射出太陽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鄰星系統到達新家園。根據材料,完成下面9~12題。

            有人稱木星為“地球的盾牌”,保護地球生命。你認為較合理的解釋是(  )

            組卷:6引用:0難度:0.70
          • 3.2021年10月14日18時5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星將實現國際首次太陽H波段光譜成像的空間探測,填補太陽爆發源區高質量觀測數據的空白。據此完成5~7題。

            下列關于太陽的敘述正確的是(  )

            組卷:0引用:0難度:0.70
          • 4.2021年10月14日18時5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該星將實現國際首次太陽H波段光譜成像的空間探測,填補太陽爆發源區高質量觀測數據的空白。據此完成下面3~5題。

            下列有關太陽大氣層結構特點的說法,正確的是(  )

            組卷:0引用:0難度:0.70

          二、綜合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0分)

          • 27.讀圖1“大氣垂直分層圖”和圖2“大氣受熱過程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1中大氣的垂直分層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是
             
            層(填文字),該層大氣的直接熱源是
             
            ,氣溫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特點是
             

            (2)圖1中利于高空飛行的是
             
            層(填文字),主要原因是
             

            (3)圖2中①表示
             
            輻射,④表示
             
            輻射。
            如今,低碳生活逐漸在我國興起,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低碳生活可以理解為: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方式。
            (4)倡導低碳生活,可以使
             
            。(讀圖2選擇填空)
            A.①減弱
            B.②增強
            C.③增強
            D.④減弱
            (5)北京市郊區利用溫室大棚種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溫室大棚內,大氣可以吸收更多的
             
            (填圖2中數字),大氣溫度升高,同時
             
            (填圖2中數字)增強,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增強,滿足南方水果生長的熱量條件。
            (6)暑假去西藏旅游,需準備防曬霜、厚衣服等物品。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
             
            作用弱,太陽輻射強;夜晚大氣對地面的
             
            作用弱,氣溫低。

            組卷:66引用:8難度:0.6
          •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交匯地帶的和政縣是遠古時代各種古脊椎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孕育了今天彌足珍貴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層中。據了解,1000萬年前的古脊椎動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歷史及古環境、古氣候的重要物質依據和信息源。”看到這個消息,某中學地理小組的同學特別感興趣,決定利用暑假前去實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師的指導下,他們給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質、知識上的準備工作。
            (1)考察名稱
             
            與地質年代、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2)考察工具準備:
             

            (3)結合相關材料,他們繪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圖,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

            按地質年代,該區域較老的巖層至少形成于
             
            代。三葉蟲生活時期該地應為
             
            (海洋、陸地)環境;恐龍繁盛時期,該地應為
             
            (海洋、陸地)環境,推知恐龍繁盛時期的氣候、植被特點為
             
             

            (4)考察結論:根據實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們認為迄今為止青藏高原地區:
            ①地理環境經歷了
             
            環境向
             
            環境的演變;
            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對位置關系可知,地殼經歷了
             
            (抬升、下降、水平)運動。

            組卷:47引用:7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