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育才學校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布:2025/1/3 4:30:2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關于少數民族文學的概念,學術界大致有兩種界定:廣義上,以題材分,指反映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嚴格意義上,以作家分,指少數民族作家創作的反映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不管是哪一種界定,少數民族文學最基本的含義應該是以少數民族為創作對象的文學。當然,少數民族文學的價值不僅僅在于以少數民族為寫作題材,還在于它能夠通過文學的形式傳達一個民族的心聲、介紹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對少數民族文化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融合起到積極作用。無疑,少數民族文學的繁榮,對于促進各民族的理解、提振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構建中國邊疆的文化軟實力、對外產生文化影響、提升國家認同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少數民族作家存在著身份認同和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場問題,其優點在于他們成長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環境中,對本民族的文化從意識、價值到社會、物質等各個層面都有優先于其他民族的體驗,這樣使他能夠寫出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學作品。然而,無論是哪個民族的作家,只要能深入少數民族的生活都能夠進行創作,也完全有可能產生好的文藝作品,例如雷振邦創作的云南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音樂膾炙人口、經久不衰。因此,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繁榮,并不完全是由作家的身份決定的。少數民族文學首先應該是少數民族題材文學,其次才是作家身份文學。如果少數民族文學成為一種作家的身份文學,那么,少數民族文學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發展,以身份和身份認同作為標志,也可能對作家的視野和思維造成不可避免的局限,從而帶來創作的局限性。
            創作中所使用的文字僅僅是一種工具,不應被看作是文學的特征,因此,應該鼓勵少數民族作家使用漢字甚至未來用英語進行創作,讓更多的人能夠閱讀和理解。
                  對于少數民族作家來說,處理好身份認同的平衡點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方面必須要有自我身份認同,這樣才能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場,深入思考和挖掘文化的精髓,從中吸取創作的養分;另一方面應該淡化少數民族的身份,立足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去思考人類共同的關注和命運,寫出一部民族心靈史的同時也表達出人類共同的興趣、心靈的共鳴和共同的關注;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認識民族文化、表達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的理解和文化交融。這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在于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認同,目的在于用本民族的文化資源與世界對話,如果喪失了這些資源,一個少數民族作家也就沒有了和世界對話的資本。只有立足本民族的文化資源,同時又形成不同民族相向而行的共同文化、滿足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需求,少數民族文學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要使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邁向一個新的繁榮階段,我們,必須走出兩個誤區:一是關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思維誤區。事實上,民族的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如果沒有走向世界,那么永遠都是民族的,而并非世界的。因此并非固守民族的立場就可以成為世界的,這樣的結果是會被世人邊緣化,走向自我消亡二二是關于主流和非主流問題。少數民族文學常常被看作是非主流,由此產生了長期的關于主流與非主流的爭論。產生這種思維誤區是因為沒有認清主流和非主流的根本考量在于社會的認知度和認同度,認知度高、認同度大、閱讀面廣的文學作品必然成為主流,包括少數民族文學也是一樣的。而沒有認知度和認同度的文學,必然成為非主流,被邊緣化,這對于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學都是一樣的,因此少數民族文學必須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資源,同時具有世界的視野和人類共同的關注,用少數民族文化這只手去撥動人類共同的心弦。用少數民族的聲音去震撼人類共有的心靈,才是根本的繁榮之道。
            (摘編自《光明日報( 2018-11)》)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少數民族作家成長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環境中,因此他能夠寫出更深刻反映本民族的文學作品。
            B.為了能用本民族的文化資源與世界對話,少數民族作家必須固守自己的民族身份和認同。
            C.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資源,與其它民族的文化相向而行,少數民族文學才能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D.即使社會的認知度高、認同度大、閱讀面廣,少數民族文學也不一定就能成為主流文學。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從少數民族文學的概念界定及其文化價值談起,進而圍繞如何繁榮少數民族文學展開論述。
            B.文章第二段以雷振邦為例,意在論證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繁榮離不開作家的身份認同和民族文化立場。
            C.文章主體從作家身份認同的角度來展開論述,剖析優點和局限,指出解決之道,重在論述如何處理好平衡點。
            D.文章最后澄清了兩個認識誤區,指出民族只有走向世界才是世界的,明確了主流與非主流的考量標準。
            (3)下列選項中,不能作為本文觀點的論據的一項是
             

            A.漢族作家遲子建創作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描述了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族人的生存現狀及百年滄桑,其文學主題具有史詩品格與世界意義,被媒體稱為“最值得期待的書”之一。
            B.白族女作家景宜創作的《茶馬古道》描繪了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茶馬古道上的各族兒女在民族存亡生死關頭,化解民族恩怨,共同團結抗戰的壯麗畫卷,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
            C.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批扛槍戍邊的部隊作家和地方的其他民族作家,創作出了一批反映云南邊疆各少數民族人民生活和各民族風土人情殊的作品,為當時文壇矚目。
            D.藏族作家阿來1994年創作完成反映藏族地區文化風貌的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直到199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慧眼識珠,這一優秀作品才得以出版,至今已累計銷售100多萬冊。

            組卷:21引用:6難度:0.8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踏過平庸,一生為中國“天眼”燃盡
            陳芳  董瑞豐  劉宏宇
                  “天眼”之父南仁東,17日被追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24年,8000多個日夜,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心無旁騖,為崇山峻嶺間的中國“天眼”燃盡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
                  調試期的“天眼”已經一口氣發現多顆脈沖星,成為國際矚目的宇宙觀測“利器”。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天眼”與天宮、蛟龍、大飛機等一起,被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豐碩成果……
                  南仁東來不及目睹。但他執著追求科學夢想的精神,將激勵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續奮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個國家的驕傲      看似一口“大鍋”,“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可以接收到百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
                  它有著超高的靈敏度和巡天速度。與美國尋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鳳凰”計劃相比,“天眼”可將類太陽星巡視目標擴大至少5倍。隨著“天眼”落成,中國射電天文學“黃金期”正在開啟,越來越多國際天文學專家加入中國主導的科研項目。
                  20多年前,這是一個異常大膽的計劃。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不到30米。
                  1993年的日本東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在此召開。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
                  會后,南仁東極力主張中國科學家啟動“天眼”項目。
                  “天眼”到底是一個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饋源支撐系統高級工程師楊清閣的印象里,這個工程大到“漫山遍野”。這又是一個多細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結構,饋源接收機在天空中跟蹤反射面焦點的位置度誤差不能超過10毫米。”楊清閣說,“南老師做的事,就是帶領我們用漫山遍野的設備和零件建起這口精密的‘大鍋’。”
                  南仁東曾在日本國立天文臺擔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級別的科研條件和薪水。可他說:“我得回國。”
                  做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他扛起這個責任。這個當初沒有多少人看好的夢想,也最終成為一個國家的驕傲。
                  72歲的“天眼”工程高級工程師斯可克回憶:“南仁東總跟我說,國家投入10多億元搞這個望遠鏡,如果因為質量問題或者工程延期導致停工,每天損失將達50萬元。花了這么多錢,如果搞不好,就對不起國家。”
                  執著:為“天眼”燃燒20多年人生      從1994年到2005年,南仁東走遍了貴州大山里的上百個窩凼。亂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沒有路,只能從石頭縫間的灌木叢中,深一腳、淺一腳地挪過去。
                  一次,南仁東下窩凼時,瓢潑大雨從天而降。他曾親眼見過窩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著砂石,連人帶樹都能一起沖走。南仁東往嘴里塞了救心丸,連滾帶爬回到埡口。
            “有的大山里沒有路,我們走的次數多了,才成了路。”“天眼”工程臺址與觀測基地系統總工程師朱博勤回憶,十幾年下來,綜合尺度規模、電磁波環境、生態環境、工程地質環境等因素,最終在391個備選洼地里選中了條件最適宜的大窩凼。
                  選址、論證、立項、建設,哪一步都不易。許多工人都記得,即使在炎熱的夏天,為親自測量工程項目的誤差,南仁東總會丟下飯碗就往工地上跑。
            “發文章和研發科學重器比較,哪個對科技的實質進步更重要,我選擇后者。”南仁東總是這樣說。
            “20多年來他只做這一件事。”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說,“天眼”項目就像為南仁東而生,也燃燒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尋夢:探索科學未知無止境      對待科學研究,南仁東無比嚴肅和嚴謹。“天眼”沒有哪個環節能“忽悠”他,任何瑕疵在他那里都過不了關。
                  工程伊始,要建一個水窖,施工方送來設計圖紙,他迅速標出幾處錯誤打了回去。施工方驚訝極了:這個搞天文的科學家怎么還懂土建?
                  “南老師對自己的要求太高,他要吃透工程建設的每個環節。”學生甘恒謙說,“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是選擇‘天眼’還是多活10年,他還是會選擇‘天眼’。”
                  他一心想讓“天眼”盡快建成啟用。“天眼”的英文名字FAST,正是“快”的意思。
                  在南仁東看來,“天眼”建設不由經濟利益驅動,而是源自人類的創造沖動和探索欲望。“如果將地球生命46億年的歷史壓縮為一年,那么在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鐘誕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鐘人類才擺脫地球的束縛進入廣袤無垠的太空。”南仁東的心中,總是藏著許多詩意的構想。
                  “讓美麗的夜空帶我們踏過平庸。”這是他留給人世間的最后思考。
            (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球電波環境不斷惡化對人類有效接收外太空訊息的干擾越來越大,南仁東響應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的建議,提出“天眼”項目研發主張。
            B.與美國“鳳凰”相比,“天眼”巡天速度更快,靈敏度更高,可接收百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而“天眼”的快速落成得益于眾多國際天文學專家的參與。
            C.“天眼”結構龐大,精密度高,項目工序繁雜,在選址、論證、立項、建設過程中,南仁東對每一個環節都嚴格要求,親自把關,以避免出現任何瑕疵。
            D.文章圍繞“時代楷模”這一主題,依托“天眼”項目的研發展開敘述,旨在突顯南仁東追求科學夢想的精神,激勵更多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繼,勇攀高峰。
            (2)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部分通過闡述“天眼”對于天文學研究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意義,表達對南仁東勇于獻身科學的無比崇敬之情。
            B.“讓美麗的夜空帶我們踏過平庸”是南仁東追求理想的真實寫照,詩化的語言為充滿艱辛的科學研究賦予了浪漫和溫情。
            C.文中多處引用南仁東的原話和他人的評價,既有利于刻畫南仁東樸實而偉大的形象,又能夠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D.文章按“天眼”的研發建設過程劃分寫作版塊,依次串聯起三個小標題,內容上構成遞進關系,使文章一步步走向深入。
            (3)南仁東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請結合文本加以概括。

            組卷:33引用:23難度:0.6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罨畫池[注]聽雨
            汪建中
                  ①罨畫池,作為一處極為精致的園林,其名字取得實在美妙而貼切。就是沒有去過罨畫池的人,一聽這名字,眼前浮現的也應該是一幅幅高古的圖畫,精雅的丹青。今春三月踏青的時候,我就是在“罨畫池”這個美名的一再誘惑下而去崇州的。
                  ②去的時候,一路上愉悅的心情實在難以述說。因為,在罨畫池儒雅的牽引中,我一路上步著杜甫的后塵、裴迪的后塵、趙卞的后塵、范成大的后塵,以及那個長吟過“紅酥手,黃縢酒。滿園春色宮墻柳”的大詩人陸游的后塵。步著這樣一些人的后塵,而又是去罨畫池做一番文化意義上的暢游,所以,即便是一路風塵仆仆,我的心情也愉快如彩蝶、逍遙似春燕了。
                  ③罨畫池濃縮了江南園林精華中的精華,她小得可人,雅得大度,幽得深厚。進得園來,簡直是一步一景,更是一步一驚。琴鶴堂帶來的愉悅都還沒有收場,梅山館的驚喜又向我撲來;湖心亭的美景才剛剛開始欣賞,望月樓的畫卷又為我次第展開了。在罨畫池里,腳下的曲徑引我又誘我,兩旁的奇花擁我更醉我,舉目處是老樹橫空,回眸處是新綠擁嬌紅,是小橋接了短亭,是漣漪揉著樓影,是游魚棲于鳥巢,是綠水浣著白云。左看似畫,右看似畫,前后左右看了,居然就是畫了。
                  ④正當我陶醉在罨畫池的美景中時,天空忽然下起了雨。先是點點滴滴,繼而是窸窸窣窣,接著是噼里啪啦,好在我正在望月樓里,否則,這一場春雨將逼我于狼狽中四處躲雨。
                  ⑤此刻,雨點緊一陣慢一陣地敲打著望月樓上的瓦片,叮叮當當又窸窸窣窣,似一張古琴在嘈嘈切切地奏鳴,一聲聲,抒發著一個夢境。在煙雨中有一只翱翔著的白鶴,在罨畫池的上空兜了幾圈后,停在湖心亭的亭尖上,以金雞獨立的優雅與我遙對著共聽這一場濕漉漉的琴聲。在如此的情景里,我不知道當年一代廉吏趙卞是否也遙對著白鶴如癡如醉地鼓琴?不知道當年那只白鶴是否依然金雞獨立,在春雨中靜聽琴弦上的云卷云舒、潮起潮落?
                  ⑥按節令計算,這該是今年最后的一場春雨,滴滴答答,迷迷蒙蒙,把罨畫池籠罩得格外旖旎而纏綿。湖邊的柳,綠得蓬勃而婆娑,春燕們翻飛在柳絲和雨絲間,似要把這最后的春雨沐浴個淋淋漓漓。園子里的那些梅,還在春雨中修整,所有的枝脈和葉脈都在努力地孕育今年冬天的梅香。如今,梅還在,那一段緣,那一份情,不知纏繞在哪里?如今長亭還在,回廊還在,整個罨畫池還在,陸游祠還在,唯有主人陸放翁不在了,獨留下我,在滿園春雨中空空地等待。
                  ⑦茶,濃了,又淡了。雨,去了,又來了。整整一個下午,我被這雨殷殷地挽留在罨畫池里。留我的,還有湖邊的柳、園里的梅和樓前的株株紅海棠。罨畫池的一切都在留我呵,留我在這里聽雨,從春雨聽到秋雨,從翩翩少年聽到耄耋老叟,留我年年歲歲在這里看白鶴翱翔,聽水淋淋的音樂,再在“紅酥手,黃縢酒”的纏綿里追逐大詩人那多情的背影……
                  ⑧錯、錯、錯,莫、莫、莫,陸放翁這些發自心靈深處的嘆息,聲音很低沉,語氣很微弱,但它引發的生命的共振,卻持續了八百多年,還會一直共振下去。此刻,凝神聽雨,瓦片上的雨聲,猶如陸放翁的聲聲嘆息:“錯、錯、錯”,聲聲都在蕩人魂魄,催人思索。八百多年了啊,八百多次的春雨與秋風,花開與花落,滄海與桑田。我的放翁啊,你是否依然豪邁如蘇軾,英武如岳飛?在黃泉路上,你是否已經與唐婉結成了連理,了卻了前世的遺恨與悲歌?
                  ⑨雨,一直在淅淅瀝瀝地下,雨中的罨畫池,又多了幾分嫵媚。這時,我是多么想備一桌好酒好菜,在這春雨中與陸放翁對飲。只可惜放翁不在了,雖有好酒,但缺少了他,酒亦寂寞,雨亦寂寞。寂寞的,還有這望月樓,還有那間梅山館,整個罨畫池已經在風雨中寂寞八百年了,如此漫長的寂寞,試問人間,哪里還有?
                  ⑩好在罨畫池還在,而且日新月異,海棠還在,梅魂還在,那些猶如宮墻柳的柳樹還婆娑在我的眼前。
            ?沿著這些景物,我依然能夠清晰地追逐陸放翁的身影,依然能夠感覺到他一腔愛國的熱血在澎湃。這熱血,從宋至今,一直不曾冷卻,一直在激情地燃燒。這雨似乎不知勞累,淋淋漓漓了整整一個下午,還在淋淋漓漓,此刻瓦片上雨聲還噼里啪啦地響,一園子的雨聲依然在為我奏著交響。在這春雨的交響和飄灑中,蜀州的大地有福了,今年一定會有一個好的收成。透過雨霧,我仿佛看見了一大片秋天的金黃。這田野里的金黃是趙卞和陸游期盼了千百年的,終于要在今年金燦燦地鋪滿蜀州大地。
            [注]罨(yǎn)畫池:蜀中名勝,位于四川成都。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標題即點明所寫之景,是“聽”而非“看”,寫的是聽覺而不是視覺。開篇從罨畫池的出處寫起,作者直接寫罨畫池的美,讓讀者去欣賞罨畫池的美。
            B.從春雨聽到秋雨,從翩翩少年聽到耄耋老叟,表明“我”被這罨畫池的美景所吸引,表達了“我”以后每年都要經常來這里聽雨,直至自己老去的決心。
            C.第③段描寫的是園中景物,用園中多個景物由近及遠地展現了一幅罨畫池美景圖。照應第①段中“一聽這名字,眼前浮現的也應該是一幅幅高古的圖畫”一句。
            D.倒數第二段轉折回到現實,四個“還在”表明的是前人事跡后人并未忘記,也表達了作者對未來仍然充滿希望的感情,一切又似乎豁然開朗。
            (2)分析文中畫線語句的作用。
            (3)作者對罨畫池的雨聲有不同的感受,試分析其內在意蘊。

            組卷:1引用:1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11分)

          • 9.根據下面的內容,給“微公益”下定義,不超過50個字。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于是一種草根公益應運而生,這就是微公益。公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人們將微不足道的愛匯集起來,積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微公益關注貧困,關注教育,關注社區發展,關注生物保護和低碳等,具有很強的利他性。它沒有過去大慈善者那種“行俠仗義”“扶貧濟困”的遠大抱負,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樂的參與方式。

            組卷:13引用:10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晚上,行走在路上,我們總要感謝那一直陪伴著我們的路燈,是它驅散了我們心中的恐懼,給我們帶來了光明。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盞不滅的燈,它一直陪伴著我們成長、成熟……
                  請以“心頭那盞不滅的燈”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注意: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選,題目自擬。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襲。

            組卷:26引用:3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