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一中高考語文第七次質檢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針對“爭”,春秋戰國時代的各主要學派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不爭”的思想。一方面,在個人層面上,把“不爭”看作是一種美德、一種值得推崇的處世哲學;另一方面,從社會制度設計角度,如何息“爭”或消除“爭”的負面影響也成為當時學者及統治者考慮的問題。
其中,《老子》中關于“不爭”的論述最具有代表性。老子《道德經》的最后一句話提出“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在老子的思想中,“不爭”和“無為”是互為表里的,“不爭”并不是一味地消極退讓,而是不妄為,不強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不爭而善勝”的目標,“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也就是說,“不爭”實際上是一種高級形式的“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乃至于獲勝仍舊是最終的目標。
與老子相仿,孔子也始終把“爭”視為人們對一己之私利的無度追求,認為它是導致一切沖突、仇恨和社會動亂的禍根。他在《論語?里仁》中說,“放于利而行,多怨”,為此,他提出以“義”制“利”。為了平息或消除對一己之私利的爭奪,必須要建立起完備而合理的等級制度,以此作為分配社會利益和榮譽的標準,要求人們各安其位,各獲其利。荀子則有著更為系統和完備的思考,一方面他把社會動亂的根源直指無度和無序的私利之“爭”,另一方面則開出了以“禮”息“爭”的藥方,甚至認為“禮”的起源正是為了節制人們的欲望,防止人們的爭斗。荀子所謂的“爭則亂,亂則窮”可以說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識,也對中國后來的治國理念和制度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法家學派的代表,韓非子敏銳地看到了人類社會中無所不在的“爭”,而且,他還認識到不同時代的“爭”有著不同的特點:“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在這里,“競”“逐”和“爭”是同義語。他還指出,人口的增長、耕地與財貨的不足是當今“民爭”的主要原因。為此,法家提出了“耕戰”的治國理念,主張用“法”“術”和“勢”鉗制并消除這些惡性的“爭”。
我們看到,先秦各家學派均把“爭”視為社會沖突與動亂的禍根,只不過在用以消除或緩解“爭”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著差異。如果說老子的“不爭”思想指出了一條相對消極的進取之路,那么,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則主張以積極的倫理和道德手段去制約甚至消除惡性的“爭”所帶來的危害,而法家的解決辦法則更依賴權力主體的強制性。
(摘編自王大慶《尚爭與崇讓》)(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秋戰國時代各家都提出“不爭”的思想,對“不爭”的闡述既關乎人的處世哲學,也著眼于當時社會息“爭”或消除“爭”的負面影響的現實需要。
B.老子的“不爭”并非一味消極退讓,而是與“無為”互為表里,主張不妄為,不強爭,以“不爭”的姿態“爭”,以獲勝為最終的目標。
C.在如何消除或緩解“爭”的問題上,儒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是相對積極的,孔子強調以“義”制“利”,荀子則主張以“禮”息“爭”。
D.韓非子認為當時社會的“爭”在于“氣力”,他主張建立完備而合理的等級制度,以“法”“術”和“勢”來鉗制并消除惡性的“爭”。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在闡明各家“不爭”思想的差異時采用了引用論證的方法,既增強了說理的權威性,又豐厚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B.選文采用“總-分-總”結構,先指出各派都提出“不爭”思想,再列舉各派具體主張,最后作簡要總結,思路清晰。
C.選文在分析同為儒家的孔子與荀子的主張時,能夠同中求異,通過類比論證闡明了荀子思想在治國理政方面的可操作性。
D.選文用平易質樸的語言分析了古代中國的“不爭”思想,用詞準確嚴密,深入淺出,議論條分縷析,從容不迫。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道德經》提出“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具有崇高美德的上古圣君賢臣在諸侯的競爭中能立于不敗之地。
B.“爭則亂,亂則窮”道出了“爭”的最終危害就是“窮”,這不利于國家的發展,統治者都要考慮息“爭”或消除“爭”的負面影響。
C.孔子把“爭”視為人們對一己之私利的無度追求,主張依靠權力主體的強制性來節制人們的欲望,使人們各安其位,各獲其利。
D.韓非子主張以“耕戰”制止“民爭”,雖然解決了人口增長和耕地與財貨的緊張及不足等問題,但在施行中卻增加了人們的負擔。組卷:4引用:6難度:0.8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屬于藝術之范疇,其終極旨歸應為“詩”。詩性當是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藝術化地去處置現實,提升小說作為故事性文本的藝術含量,從而使其抵達更高層次的詩性彼岸。過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會遮蔽或者喪失其詩性,而墮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詩性之關系,應當成為小說家的第一要務。綜觀中國當代小說的創作現狀,詩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離葆有更高藝術含量的“純文學”軌道上漸行漸遠,而墮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說是當下最為繁榮的文學體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一些作家似乎過多沉迷于敘述模式的借鑒和實驗,陶醉于魔幻現實的營造,癡心于恢宏歷史的展現,執著于玄妙故事的構思,卻忽視或者漠視了小說詩性的構建。在他們的作品中,難于找尋到詩化的現實、詩意的語言和充滿詩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現實、粗鄙的語言和意象的缺席,卻占據了不小的空間。而且,過度商業化的氛圍造成了他們心態的浮躁和對利益的追逐,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小說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幾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這并不是對中國當代小說的全面否定。中國當代小說中不乏富有詩性、藝術水準頗高的佳作,但這類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沖刷、侵蝕。
(摘編自仕永波《小說亟待提升詩性品質》)材料二:
海德格爾認為,文學是人們在天地之間創造出來的嶄新的詩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詩意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詩意的,我們只有通過文學的引領才能到達詩意,感受無限,領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總是被非詩意遮蔽著,是庸常的、缺乏藝術質感的,而文學又必須是充滿詩意的,那么,文學活動的第一步就應該是對生活進行異質化處理,也就是把客觀生活改造成能夠體現人生的普遍經驗的、心靈化和情態化了的主客觀相統一的詩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為一種創作理念,與傳統的強調文學與生活同質性的“模仿”和“再現”理論,有著較大的區別。在現代小說創作中,固守傳統的“模仿”“再現”原則的固然不是少數,而追求敘事的詩性價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覺追求。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小說作為一種敘事文學樣式,更多地是與歷史發生密切的關聯。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說,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經國史之補”的面貌出場的。因此,可以說早期的小說主要是對人與社會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來達到道德教化的目的。這樣的小說不是一種純粹的藝術,人們更多地關心它所敘之“事”,而不關心它是如何“敘”事,其社會歷史價值遠遠大于藝術價值。但在其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小說不斷地從講故事的原始形態向詩性敘事的現代形態發展。許多現代優秀小說,借用英國著名小說家笛福的話說,是“浸透了詩的”。在中國,第一部充分詩化的敘事文學作品是《紅樓夢》。在這部不朽之作中,諸如“頑石幻形入世”“絳殊還淚”“木石姻緣”“風月寶鑒”等審美意象奇幻而豐盈,隱喻、象征、反諷、復義等詩性手法層出不窮,超言絕象的不盡內涵對人的心智有著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將人間嚴酷的現實世界充分詩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達到了敘事藝術的巔峰。
(摘編自孫春吳《論現代小說的詩性敘事》)材料三: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為中心的。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個作家的審美追求,決定著作品基本的審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孫犁的小說表現出很強的詩化品格。一般來說,生活總是充滿著矛盾和斗爭,一般的小說作家往往通過立體多面的人物性格來反映豐富、復雜的社會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態度和審美情趣,孫犁不喜歡表現生活中丑惡的、悲觀的一面,而喜歡寫人生美好的、歡樂的東西。在孫犁的小說世界里,大量的農村青年婦女構成了一個獨特的人物系列畫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婦、《蘆花蕩》里的兩個女孩、《荷花淀》與《囑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兒、《蒿兒梁》里的女主任、《吳召兒》里的吳召兒、《山地回憶》里的妞兒……對這些青年婦女,孫犁不是窮形盡相、面面俱到地刻畫描寫,而是重在發掘她們的靈魂美、人情美,作者把這些人物當作“美的極致化身”,而不是借她們來展示廣闊復雜的社會人生。在孫犁的筆下,她們的性格無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單純的,但她們因包蘊著作者的豐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顯得富有詩意,可以稱之為詩化的人物。
孫犁抒情絕少像五四時期郁達夫那樣直抒胸臆,而是以間接傳達的方式,將情感充分客觀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寫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說生成了一個又一個別有韻致的意境。小說與詩畢竟是兩種不同文體,在營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別的:詩是抒情文體,在一首詩中,意境是統一的、自足的;而小說是敘事文體,人事過程的展現必須以場面的遞進為背景,小說的意境是通過場面來顯示的。葉圣陶先生曾明確指出:“意境不僅指一種深善的情旨,同時還要配合一個活生生的場面,使那情旨化為可以感覺的。”孫犁的許多小說往往就是由幾個場景連綴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場景中刻意創造的。正是內在于小說深層的詩情詩境,將缺少時間規定性的生活片段連綴貫穿起來,使得孫犁小說呈現出影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孫犁像寫詩一樣寫小說,也像寫詩一樣錘煉語言,他的小說語言富有詩的特質、詩的美感。巧設比喻,是孫犁小說語言詩性美的突出表現。圍繞一個描寫對象,以比喻為手段多方網羅物象,擴大語言的意象密度,增強語言的詩意,這可以說是他的“繁筆”。而“簡筆”他也同樣用得富有詩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現力的生活細節,白描勾勒,寥寥數語,便傳達出豐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聽說丈夫要隨隊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動分明是內心的震動:是依戀丈夫?還是擔心丈夫?還是因為想見獨身持家的艱辛?或者這些心緒兼而有之?對此作者不著一字,留下空白,讓讀者根據主人公的動作細節去想象。富有音韻美和節奏感,是孫犁小說語言詩化的又一個重要特征。朱光潛認為:小說的功用在于敘事說理,而詩則著意于抒情遣興,“事理可以專從文字的意義上領會,情趣必從文字的聲音上體驗”。由于詩的滲透,孫犁小說語言的音樂性大大增強,語言的內在節奏提高到一個重要的地位。
(摘編自靳新來《孫犁小說的詩性特質》)(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詩性是所有文學形式共有的本質特征,是所有文學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學作品藝術品位的首要因素。
B.小說的故事性和詩性之間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故事性越強則詩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詩性就越強。
C.小說是否具有詩性的特質,取決于作者能否將傳統詩歌營造意境的技法靈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說創作之中來。
D.文學的“異質化”意指對客觀現實人生所做的情態化和心靈化藝術加工,不同于傳統的“模仿”“再現”。
(2)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詩性小說關注的是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往往淡化其社會歷史價值,不追求作品的道德教化作用。
B.海德格爾對客觀生活進行主觀異質化處理的觀點,同孫犁將主觀情感充分客觀化的做法,本質是一樣的。
C.小說中的人物如果承載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體現了作者的理想追求,那這部小說就可以視為詩性化作品。
D.孫犁的詩性小說,往往人物對話簡潔,不重視人物語言個性化,卻很重視對人物心理作細致入微的刻畫。
(3)如何提升中國當代小說的“詩性”特征?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組卷:3引用:1難度:0.6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大澤鄉(節選)
茅盾 是黃河一樣的深恨橫斷了部下的九百人和他們倆!沒有一點精神上的聯系。九百人有痛苦,有要求,有期望,可是絕對不愿向他們倆聲訴。
最后,兩位軍官站在營外小丘頂巔,裝作了望地勢。
大澤鄉簡直成為“大澤”了。白茫茫的水面聳露出幾簇茅屋,三兩個村夫就在門前支起了漁網。更有些水柳的垂條,賣弄風騷地吻著水波。剛露出一個白頭的蘆花若不勝情似的在水面顫抖著。天空是鉛色。雨腳有簪子那樣粗。好一幅江村煙雨圖呵。心神不屬地看著的兩位軍官猛覺得有些異樣的味兒兜上心窩來了。是凄涼,也是悲壯!未必全是癡呆的他們倆,從剛才這回的巡視看出自己的地位是在“死線”上,“死”這有力的符咒在他們的靈魂里發動了另一種的力量;他們祖若父血液中的階級性突然發酵了。他們不能束手困在這荒島樣的小丘上讓奴隸們的復仇的洪水來將他們淹死!他們必得試一試最后的掙扎!
“看出來么?不是我們死,便是他們滅亡!”“先斬兩屯長?”
“即無奈何,九百人一齊坑吧!”
先開口的那位軍官突然將右臂一揮,用重濁的堅決的聲調說了。
“誰給我們掘坑?”
不是異議,卻是商量進行手續,聲音是兇悍中帶沉著。“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
跟著這答語,下意識地對腳下那片大水望了一眼,軍官之一得意地微笑了;然而笑影過后,陰森更甚。拿眼脧著他的同伴,發怒似的咬著嘴唇,然后輕聲問:
“我們有多少心腹?”
呵,呵,心腹?從來是帶慣了子弟兵的這兩位,今番卻沒有一個心腹。戰國時代作了秦國的基本武力的富農階級出身的軍人,年來早就不夠分配;實在是大將軍蒙恬帶去的人太多了。甚至像“屯長”那樣的下級兵官也不得不用階級不同的“閭左貧民”里的人了。這事件的危險性現在卻提出在這兩位可憐的軍官面前要求一個解答。
“皇帝不該征發賤奴們來當兵的!”
被問住了拿不出回答來的那位軍官恨恨地說,頓然感到祖若父當日的黃金時代已成過去,永遠成為過去了。
“何嘗不是呵!自從商君變法以來,我們祖宗是世世代代執干戈捍衛社稷的;作軍人是光榮的職務,豈容‘閭左’的賤奴們染指!始皇帝殯天后,法度就亂了。叫賤奴們也來執干戈,都是賤臣趙高的主意哪!趙高,他父母也是賤奴!”
“咳,‘倒持太阿,授人以柄;’--這就是!”
因為是在大澤鄉的小丘上,這兩位軍官敢于非議朝政了。然而話一多,勇敢樂觀的氣氛就愈少。風是刮得更大了。總有七分濕的牛皮甲,本來就冰人,此時則竟是徹骨的寒冷。忍著凍默然相對,仰起臉來讓涼雨灑去了無賴的悲哀吧!鄉關在何處?云山渺遠,在那兒西天,該就是咸陽吧?不知咸陽城里此時怎樣了呵!羽林軍還是前朝百戰的兒郎。但是“閭左”賤奴們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咸陽城不免終究要變成大澤鄉吧!回到自己賬幕內的兩位軍官仍和出去時一樣的苦悶空虛,俗然若喪。他們這階級的將要沒落的黑影,頑固地罩在他們臉上。孤立,危殆,一場拼死活的惡斗,已是不成問題的鐵案;問題是他們怎樣先下手給敵人一個不意的致命傷。
--先斬兩屯長?--還有九百人呢?--那,權且算作多少有一半人數是可以威脅利誘的吧?
--收繳了兵器,放起一把火吧?
當這樣的意念再在兩位軍官的對射的目光中閃著的時候,賬外突然傳來了這么不成體統的嚷鬧:
“守在這里是餓死……到了漁陽……誤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將官兒……讓他們醉死!”
接著是一陣哄笑,再接著便是嘈嘈雜雜的聽不清的話響。兩軍官的臉色全變了,嘴唇有些抖顫。交換了又一次的眼色,咬嘴唇,又剔起眉毛,統治階級的武裝者的他們倆全身都漲滿了殺氣了,然而好像還沒有十分決定怎么開始應付,卻是陡地一陣夾雨的狂風揭開了帳門,將這兩位,太早地并且不意地暴露在嚷鬧的群眾的眼前了。面對面的斗爭再沒有拖延緩和的可能!也是被這天公的多事微微一怔的群眾朝著帳內看了。是站著的滿臉通紅怒眉睜目的兩個人。但只是“兩個”人!
“軍中不許高聲!左右!拿下擾亂營房的人!”
拔出劍來的軍官大聲吆喝,沖著屯長之一叫做吳廣的走過來了。
回答是幾乎要震坍營帳那樣的群眾的怒吼聲。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賤奴”們今番不復馴順!像野熊一般跳起來的吳廣早搶得軍官手里的劍,照準這長官攔腰一揮。剩下的一位被發狂似的部下攢住,歪牽了的嘴巴只泄出半聲哼。
地下火爆發了!從營帳到營帳,響應著“賤奴”們掙斷鐵鏈的巨聲。從鄉村到鄉村,從郡縣到郡縣,秦皇帝的全統治區域都感受到這大澤鄉的地下火爆發的劇震。即今便是被壓迫的貧農要翻身!他們的洪水將沖毀了始皇帝的一切貪官污吏,一切嚴刑峻法!
風是凱歌,雨是進擊的戰鼓,彌漫了大澤鄉的秋潦是舉義的檄文;從鄉村到鄉村,郡縣到郡縣,他們九百人將盡了歷史的使命,將燃起一切茅屋中郁積已久的忿火!
始皇帝死而地分!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交代了寫作對象兩軍官與九百戍卒,強調兩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為后文埋下伏筆,并能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B.小說第三段作者用看似輕松的筆調描寫了大澤鄉大雨如注的場面,烘托出兩位軍官凄涼、悲壯的心境,也為小說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C.小說中間插入描寫兩軍官登上小山丘,眺望自己家鄉咸陽的場景,表達了深處絕境的兩軍官渴望回到家鄉的迫切心情。
D.小說最后一句話“始皇帝死而地分”單獨成段,簡潔有力,收束全篇,升華主題,給人警醒,引人深思。
(2)小說借用歷史材料構筑了一個全新的小說世界,請據此分析本文的文本特征。
(3)請結合小說內容探究“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原因。組卷:11引用:3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9.請根據下面的例句,運用所給的話題再仿寫兩個句子,要求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句式與例句相同。
思鄉詩是舟中枕上的一鉤冷月,清冷而哀怨,鴻雁、殘星、客船、孤燈,愁緒滿懷。
邊塞詩是
送別詩是組卷:42引用:9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一個游戲無論幾個人來玩,總有輸家和贏家,贏家所贏的都是輸家所輸的,所以無論輸贏多少,正負相抵,最后游戲的總和都為零,這就是所謂的零和游戲,又稱零和博弈。其實,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總能找到與零和游戲雷同或類似的現象。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組卷:12引用:7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