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年湖南省高考語文試卷(新高考Ⅰ)

          發布:2024/11/26 5:0:1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十八世紀德國學者萊辛的《拉奧孔》是近代詩畫理論文獻中第一部重要著作。從前人們相信詩畫同質,直到萊辛才提出豐富的例證,用動人的雄辯,說明詩畫并不同質。
            ??據傳說,希臘人為了奪回海倫,舉兵圍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們佯逃,留著一匹腹內埋伏精兵的大木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見木馬,把它移到城內。典祭官拉奧孔當時極力勸阻,說留下木馬是希臘人的詭計。他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臘人的天神。當拉奧孔典祭時,河里就爬出兩條大蛇,把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一齊絞死了。
            ??這是羅馬詩人維吉爾《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紀在羅馬發現的拉奧孔雕像似以這段史詩為藍本。萊辛拿這段詩和雕像互較,發現幾個重要的異點。因為要解釋這些異點,他才提出詩畫異質說。
            ??據史詩,拉奧孔在被捆時放聲號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現一種輕微的嘆息,具有希臘藝術所特有的恬靜與肅穆。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現詩人所描寫的號啕呢?希臘人在詩中并不怕表現苦痛,而在造型藝術中卻永遠避免痛感所產生的面孔筋肉孿曲的丑狀。在表現痛感之中,他們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據史詩,那兩條長蛇繞腰三圈,繞頸兩圈,而在雕像中它們僅繞著兩腿。因為作者要從全身筋肉上表現出拉奧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詩,筋肉方面所表現的苦痛就看不見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讓拉奧孔父子赤裸著身體,雖然在史詩中拉奧孔穿著典祭官的衣服。
            ??萊辛推原這不同的理由,作這樣一個結論:“圖畫和詩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號完全不同,圖畫用存于空間的形色,詩用存于時間的聲音。……全體或部分在空間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體’,物體和它們的看得見的屬性是圖畫的特殊題材。全體或部分在時間上相承續的事物叫作‘動作’,動作是詩的特殊題材。”
            ??換句話說,畫只宜于描寫靜物,詩只宜于敘述動作。靜物各部分在空間中同時并存,這種靜物不宜于詩,因為詩的媒介是在時間上相承續的語言。比如說一張桌子,畫家只需用寥寥數筆,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語言來描寫,你須從某一點說起,說它有多長多寬等等,說了一大篇,讀者還不一定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詩只宜敘述動作,因為動作在時間上先后相承續,而詩所用的語言聲音也是如此。這種動作不宜于畫,因為一幅畫僅能表現時間上的某一點,而動作卻是一條綿延的直線。比如說,“我彎下腰,拾一塊石頭打狗,狗見著就跑了”,用語言來敘述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這簡單的故事畫出來,畫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觀者一目了然。
            ??但是談到這里,我們不免有疑問:畫絕對不能敘述動作,而詩絕對不能描寫靜物么?萊辛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圖畫也可以模仿動作,但是只能間接地用物體模仿動作。……詩也能描繪物體,但是也只能間接地用動作描繪物體。”
            ??換句話說,圖畫敘述動作時,必化動為靜,以一靜面表現動作的全過程;詩描寫靜物時,亦必化靜為動,以時間上的承續暗示空間中的綿延。
            (摘編自朱光潛《詩論》)      材料二:
            《拉奧孔》所講繪畫或造型藝術和詩歌或文字藝術在功能上的區別,已成老生常談了。它的主要論點——繪畫宜于表現“物體”或形態,而詩歌宜于表現“動作”或情事,中國古人也浮泛地講過。晉代陸機分劃“丹青”和“雅頌”的界限,說:“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這里的“物”是“事”的同義字。邵雍有兩首詩說得詳細些:“史筆善記事,畫筆善狀物。狀物與記事,二者各得一”;“畫筆善狀物,長于運丹青。丹青入巧思,萬物無遁形。詩筆善狀物,長于運丹誠。丹誠入秀句,萬物無遁情”。
            ??但是,萊辛的議論透徹深細得多,他不僅把“事”“情”和“物”“形”分開,還進一步把兩者各和時間與空間結合;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塑只能表現最小限度的時間,所畫出、塑出的不可能超過一剎那內的物態和景象,繪畫更是這一剎那內景物的一面觀。我聯想起唐代的傳說:“客有以《按樂圖》示王維,維曰:‘此《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批駁了這個無稽之談:“此好奇者為之,凡畫奏樂,止能畫一聲。”“止能畫一聲”五字也幫助我們了解一首唐詩。徐凝《觀釣臺畫圖》:“一水寂寥青靄合,兩崖崔崒白云殘,畫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聲出樹難。”畫家挖空心思,終畫不出“三聲”連續的猿啼,因為他“止能畫一聲。”徐凝很可以寫“欲作悲鳴出樹難”,那不過說圖畫只能繪形而不能“繪聲”。他寫“三聲”,寓意精微,就是萊辛所謂繪畫只表達空間的平列,不表達時間上的后繼,所以畫家畫“一水”加“兩崖”的排列易,畫“一”而“兩”、“兩”而“三”的連續“三聲”難。
            (摘編自錢鍾書《讀<拉奧孔>》)(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萊辛是歷史上質疑“詩畫同質”觀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奧孔》在近代詩畫理論中產生了廣泛影響。
            B.雕塑《拉奧孔》既呈現了拉奧孔被纏絞的表情,又不讓這表情表現為丑態,體現了希臘藝術恬靜與肅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奧孔》與史詩記載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三處:一是拉奧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纏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與否。
            D.萊辛的《拉奧孔》認為,由于詩和畫擁有不同的媒介和符號,所以形成了各擅勝場的題材范圍。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詩歌是時間的藝術,在描述一件事情時,即使是高明的繪畫也不如詩歌來得生動和明白。
            B.繪畫只能是對所畫對象某一瞬間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據畫作是推想不出所畫對象動作的過程的。
            C.“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兩山排闥送青來”等詩句,化靜為動,以動作來描繪景致。
            D.沈括質疑了唐代傳說,從這個例子可判斷,后人關于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其實沒有道理。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萊辛“詩畫異質”觀點的一項是
             

            A.詩以空靈,才為妙詩,可以入畫之詩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趣。
            C.詩和畫的圓滿結合,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也就是所謂的“藝術意境”。
            D.圖畫可以畫愛神向一個人張弓瞄準,而詩歌則能寫一個人怎樣被愛神之箭射中。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嵇康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句,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組卷:513引用:13難度:0.6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石門陣
            卞之琳
            “諸葛孔明擺下了八陣圖,叫陸遜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馬而來的,只見左一塊石頭,右一塊石頭,石頭,石頭,石頭,直弄得頭都昏了。他一看來勢不妙,就勒轉了馬頭,橫沖直撞,焦頭爛額,逃回了原路。——這《三國》里的故事,你們還記得嗎?”
            ??說到了這里,干咳了一聲,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許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帶胡子的有,麻的有,長雀斑的有,帶酒窩的有,一共十來張,在中秋前兩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點點頭,意思要王木匠盡管講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現在鄰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確是王木匠的發明。他的手藝不止見長于他的本行。
            “對,我正要給你們擺一個和八陣圖差不多的石門陣。不過幾句話,一點新聞,石門陣擺退鬼子兵。”
            ??老王撿去才落到頸脖子上的一片枯棗樹葉子,隨即干咳了一聲。
            “來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來了!來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轉過頭來望望山坡下轉進村子里來的白路,仿佛日本兵當真從那邊來了,把聽眾給嚇了一跳。
            “他們先在遠處山頭上向鎮上望,用望遠鏡,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條小街上有人嗎?沒有。
            “那個院子里有人嗎?沒有。
            “那堆小樹叢背后有人嗎?沒有。
            “八路軍走光了。好,那個頭兒,吩咐先下去五十個膽子最大的‘皇軍’。
            “‘開步走!’他們下來了,那五十個鬼子,騎了馬。”
            “這條鎮不是就完了嗎?”宋長發很擔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沒有理他,干咳了一聲,接下去:
            “騎了馬,得意洋洋!瞧,第一個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個是八字胡子,第三個是小耳朵。小耳朵回過頭來,看后面跟來的都很威風,就把頭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閨閣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鐵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豬圈里。”
            “真不是好東西!”誰的聲音?李矮子?因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驢忽然叫起來了,仿佛怕給日本兵抓去呢。
            “說話間,不知不覺,已經走進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門口勒住了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邊四十七個人都勒住了馬。滿街上鴉雀無聲。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門,不作聲。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門,不作聲。”
            “他們看見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來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場聽眾。
            “他們看見了什么呀?奇怪——后邊那四十七個‘皇軍’也這樣問哪,可是沒有出聲。他們不作一聲在那邊發愣,那五十個‘皇軍’。
            “他們看見了什么呢?奇怪。
            “他們什么也沒有看見,只看見門里堵滿了石頭——石頭門。
            “他們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轉了兩個彎。
            “一路上——
            “向左看:石頭門。
            “向右看:石頭門。
            “石頭門。石頭門。石頭門。”
            “干脆說吧,別那么別扭的!”宋長發老婆著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場聽眾。
            “他們的臉都白了。聽,四面山頭上一片喊殺的聲音!打槍的聲音!八路吧?看,山頭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誰的聲音?仿佛大家的聲音。
            “他們勒轉了馬頭,死命踢著馬肚皮,向左,向右,轉了兩個彎。他們就橫沖直撞,連奔帶躥地逃命了。
            “逃出了鎮口,心里跳得像馬蹄一樣急呢。
            “麻子還在想:我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們的麥田吧。
            “八字胡子還在想:我搶來的鈔票不至于被他們撿回去吧。
            “小耳朵還在想:我懷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們拿去上報吧。”
            “老王,你活像鉆進了他們的心里了。”李矮子說,意思是兩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驚嘆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說,把眼睛對準了一個銜著旱煙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場聽過政治指導員的報告的,你說我可曾說謊。那條鎮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邊。”
            “大致還不錯,”胡老三說了,“部隊在鎮東十五里地方,和敵人打了一晝夜。農民救國會集了五百會員,三個鐘頭內把全鎮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會員就拿起了槍,躲在圍山上等了。不過,老王,門是用磚頭堵的。”
            “那有什么關系,石頭門說起來好聽一點。只要不是木頭門就行了。木頭門燒的開。上次蘇家峪不是給門板都燒光了。洪子店也燒去了許多。可是我老王一年來明白了一個道理:守住了大門,不用關二門。對,把我們的門板燒掉呢,我們就夜不閉戶。”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還要你做門板嗎?”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時候,倒認真地想起當真到了處處夜不閉戶的時代。他常常想做一張極精致的衣櫥,已經設計了多年,總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過他知道大家還得先擺多少次真正的石門陣,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結實的突起了老繭的掌心,說不出由于哪一種情感,不由得感嘆了一下:“我這雙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說明王木匠手巧,也為后文故事情節發展埋下伏筆。
            B.王木匠講故事不乏新意識,他的靈感除了來自“八陣圖”,還來自“一點新聞”。
            C.石門陣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導員的報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確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藝完美而無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櫥,他對著自己的手發出了感嘆。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以王木匠重提諸葛亮八陣圖故事開頭,再寫村民們的表情神態,這樣,石門陣故事還未正式展開,王木匠擅長講故事的形象就已經確立起來了。
            B.小說描寫村民們的面孔,用“帶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帶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顯著的特點。
            C.小說調動了許多“聲音”來配合王木匠的講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話、王木匠的干咳聲,乃至與故事毫不相干的驢叫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
            D.小說講了一個王木匠講故事的故事,這種故事套故事的結構頗具匠心,不僅使小說敘事變得更為復雜,同時也使小說的主題更加多元。
            (3)王木匠講石門陣時,多處使用反復手法,這種講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小說中多次出現的“門”,在不同層面有不同含義,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

            組卷:741引用:21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近日一組拍自南極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發關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變成紅色和綠色混雜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員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廣泛分布在北極、南極及其島嶼等極端冰雪環境中。,它們處于冬眠靜止狀態,但是一旦陽光足夠溫暖,藻類就開始了春季復蘇,雪衣藻,成熟后會產生類胡蘿卜素而變為紅色,這使它們呈現出從綠色到紅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員表示,近年南極溫度升高為藻類的生長提供了便利條件,雖然雪衣藻本身沒有危害,但是會降低雪反射的陽光量,從而,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極地冰雪消融失控,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1)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雪變色是微型藻類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結果
            B.雪變色是因為雪衣藻這種微型藻類的大量繁殖
            C.微型藻類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變色
            D.雪衣藻這種微型藻類大量繁殖引起了雪變色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

            組卷:380引用:32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448引用:20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