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山東省日照市曲阜師大附屬實驗學校八年級(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布:2025/1/5 7:30:2
一、積累與運用。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①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②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______、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_______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______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③這些自然現象,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中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1)選文中括號內有四處空出來的詞語,依次填入,順序正確的一項是A.草長鶯飛 傳語 暗示 草木榮枯 B.草長鶯飛 暗示 傳語 草木榮枯 C.草木榮枯 傳語 暗示 草長鶯飛 D.草木榮枯 暗示 傳語 草長鶯飛
A.四季的變化
B.物候現象
C.物候規律
D.氣候變化
(3)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大自然的語言”中“語言”是指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
B.研究從草木萌發到北雁南歸等一年四季自然現象變化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C.選文第一段表達方式是說明,寓描寫于說明之中,為下文做了充分的鋪墊。
D.選文前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時間順序,主要的說明方法是舉例子。
(4)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出自《大自然的語言》,屬事理說明文。選文采用了由表及里的說明順序。
B.①段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語言典雅生動,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景觀寫活了。
C.②段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了生機盎然的春天,表達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D.③段加點詞語“許多”一詞說數量,有范圍,措辭嚴謹,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組卷:118引用:4難度:0.5 -
2.下列對課文《回延安》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回延安》是一首以陜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寫成的詩歌,分為五個部分: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贊延安、祝延安。 B.詩人描繪團聚的場面時,突出了帶有陜北地方特色的事物,如米酒、油饃、窯洞、紅窗花等,烘托了熱鬧的氣氛。 C.“一頭撲在親人懷”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詩人回到延安時無比激動的心情,可以從一個“撲”字看出來。 D.“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所用的修辭手法是排比,表明變化之大,看也看不出來。“一條條”“一座座”“一盞盞”“一排排”幾句排比,在數量上運用疊詞,有陜北方言的特色。 組卷:352引用:3難度:0.7 -
3.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運用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人說,“一種風流吾最愛,魏晉人物晚唐詩。”說的是有著魏晉風度的人物和幽深精微,令人嘆為觀止的晚唐詩歌。 B.近日,在女足世界杯第三天的比賽中,美國隊與泰國隊的比賽以13:0的比分戛然而止。 C.語文考試考差了,小雨知道是因為自己沒有復習好,關鍵是該做整理的時候不做,寄希望于老師畫重點,她這時候大徹大悟還不算晚。 D.作為班長,小真勞動的時候總是能夠很好地協調分工,讓每個人都能發揮特長,大家都說小真起到了馬前卒的作用。 組卷:875引用:7難度:0.8 -
4.對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說明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古人說“輕諾必寡信”“言不信者,行不果”等,就都是談“信”的名言。人無信不立,誠信應該成為個人必備的精神品質。 B.唐代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巔峰,唐詩流派眾多,名家輩出,如被稱為“詩仙”的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被稱為“詩圣”的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 C.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回憶性散文名篇《藤野先生》就寫到了他棄醫從文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D.《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內容分為賦、比、興三個部分,風、雅、頌是其基本手法。 組卷:26引用:2難度:0.8
四、現代文閱讀。
-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日照尋鶴
江子 我去日照,是去尋鶴的。
沒去日照前,我想象中的日照應該是一座鶴的城。鶴舞白沙,鶴嘯九天;鶴來松有客,苔去石無衣:鶴馭凌云入紫微,水盤山繞五云飛;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應該就是日照常見的景觀了。
直到今年,我終于夢圓。
甫到日照,我們就立刻前往九仙山。只見滿山的石頭,這是完全不同于南方的山石王國。南方的山上,石頭掩映在茂密的林木涌動的云霧之間:它們或立或臥,或挺胸或抬頭,或領蓄或張望;它們的身體,或滴答著水珠,或被青苔和植被簇擁。如此,石在掩映中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形狀,山就因此有了不同的氣質與風韻。
九仙山的石頭,小的只有碗口大,大的一塊或幾塊就會是一座小山峰。它們就這么大大小小地堆在山上,有的作醉臥狀,有的側耳傾聽,有的仰面向天,有的低頭沉思;左邊的石群,多像幾只海豹在偃臥,而右邊的石頭,又像是蛙群出深山;而遠處,無數的石頭散落在山坡的青草之間,仿佛一個龐大的邊走邊吃青草的羊群。
在九仙山,林木是匍匐的、石頭才是山的真正主人。它們是靜止的,可是在我眼里,它們都是可以呼吸的精靈。
可是鶴呢?我是為尋鶴而來的。可我發現,石頭之間,山峰之間,不要說鶴,就是眾雀都十分鮮見。
當地朋友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把我帶到了一塊巨石前,指著石壁上的字跡說,鶴就在這里呢。我看到巨石豎排陰刻的“白鶴樓”三字,左方有一行落款小字:“熙寧九年九月軾”。
難道是知密州的蘇軾嗎?沒錯,正是他。
蘇軾于熙寧七年秋被調往密州任知州。現在的日照,就在宋代時的密州境內。
蘇軾一到密州,正值大旱,他為救民于水火,即上書朝廷,請求減免稅賦。蘇軾還積極推動密州辦學校,興教化,密州文風一時振起。
僅僅兩年多的時間,蘇軾就得到了密州百姓的愛戴。蘇軾走遍了密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思念弟弟蘇徽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和《江城子?密州出獵》。
有蘇軾吟誦過的日照,是何等幸福的日照。
可是依然沒有鶴。
900多年前,蘇軾登臨九仙山的時候,或許是看到過鶴的。當地朋友告訴我,這塊石頭之上,果真曾有過一座樓,專供往來的白鶴休憩之用。也許正是看到了這些可愛的精靈,蘇軾欣然題寫了“白鶴樓”三個大字。
可是現在,朋友口中的白鶴樓已不見蹤影。我所看到的,就只是一塊寫著“白鶴樓”的石頭。蘇軾是浪漫的詩人,在他眼里,這些白色的石頭,也許不僅僅是石頭,還是滿天滿地的白鶴——它們在草間覓食、踱步、嬉戲,舞蹈。而那塊他題寫了“白鵝樓”的石頭,乃至整座九仙山,就是他心中白鶴的故鄉。
有沒有可能,蘇軾所見,也不過是滿山似乎隨時要走動的石頭。有沒有可能,蘇軾寫的“白鶴樓”中的白鶴,其實就是他自己。
這只中國文化中優美至極的白鶴,因為他與密州的緣分,也成了日照的精魂。這么想著,我在日照,終是見到鶴了。
這么想著,看滿山的白色石頭,我的耳邊仿佛聽見了鶴的撩羽和嗥叫之聲,地上仿佛都是鶴的倒影……
(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內容和表現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三段“終于”一詞說明了作者對此行期盼已久,“圓夢”一詞則表明了作者夙愿得以實現的激動。
B.作者先寫南方山石能呈現出“不同氣質與風韻”,說明相較于九仙山,他更偏愛南方山石。
C.救濟災民、減免稅賦、興辦學校……蘇軾在密州以民為本,這是他受百姓愛戴的重要原因。
D.文章結尾照應標題,回應了此行目的,同時以富有浪漫氣息的文字,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
(2)文章第二段畫線句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3)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下面的句子。
這只中國文化中優美至極的白鶴,因為他與密州的緣分,也成了日照的精魂。
(4)為什么作者并未在見到鶴,卻說“終是見到鶴了”?請結合全文,簡要回答。組卷:9引用:1難度:0.3
五、作文。
-
13.在眾多表現親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懷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實的語言敘寫平凡的事件,傳達真摯的情感。模仿這兩篇課文的寫法,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
組卷:105引用:7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