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0-2021學年北京市延慶區高二(下)期末生物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1~15題每小題0分,共30分)下列各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意要求的。

          • 1.孟德爾在對一對相對性狀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分離定律。下列有關分離定律的幾組比例中,能說明分離定律實質的是(  )

            組卷:48引用:3難度:0.7
          • 2.某植物花瓣細胞中的色素由非同源染色體上的A和B基因編碼的酶催化合成,合成過程如圖所示?;蛐蜑锳aBb的植株自花傳粉產生子代,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h2>

            組卷:38引用:5難度:0.6
          • 3.下列各項實驗中應采取的最佳交配方式分別是( ?。?br />①鑒別正常眼果蠅是否為雜合子
            ②鑒別一株高莖豌豆是否為純合子
            ③不斷提高小麥品種的純合度
            ④鑒別一對相對性狀的顯隱性關系

            組卷:65引用:14難度:0.7
          • 4.下列關于遺傳實驗和遺傳規律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h2>

            組卷:14難度:0.7
          • 5.黏多糖貯積癥是一種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病,患者因缺少黏多糖水解酶,身材矮小、骨骼畸形、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異常。如圖為某患者家族遺傳系譜圖,其中4號不含致病基因。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h2>

            組卷:24引用:4難度:0.7
          • 6.如圖為顯微鏡下觀察到的二倍體細葉百合(2n=24)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各時期的圖像。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 />

            組卷:18引用:5難度:0.7
          • 7.如圖表示真核細胞的翻譯過程,據圖分析不正確的是( ?。?br />

            組卷:18引用:3難度:0.7

          二、解答題(共6小題,滿分0分)

          • 20.乳腺癌對生命的主要威脅來自腫瘤細胞的轉移。惡性腫瘤細胞能高水平表達一氧化氮合酶(NOS),NOS通過催化NO合成發揮促癌作用。為探究NO促進癌細胞遷移的機制,以體外培養的乳腺癌細胞 MCF-7為材料進行實驗。
            (1)由于細胞膜上的
             
            等物質減少,使得癌細胞之間的黏著性顯著降低,容易在體內分散和轉移。從基因角度看,癌癥的發生是
             
            的結果。
            (2)通過siRNA敲低乳腺癌細胞基因MRTF(圖1),并用NO處理癌細胞,檢測細胞中MRTF和細胞遷移相關基因MYH9、CYR61的mRNA含量,結果如圖2。
            ①進入細胞的siRNA與RISC結合后,通過
             
            從而抑制靶基因的表達。
            ②對照組siRNA應該滿足的條件包括
             
            。
            A.堿基種類和數目與實驗組相同
            B.堿基排列順序與實驗組不同
            C.不能與靶基因mRNA互補
            D.不能與基因組其他基因mRNA互補
            ③測定mRNA含量時,需提取細胞總RNA,經過
             
            過程得到cDNA,再進行PCR擴增,通過PCR產物的量間接反映細胞中相關基因的mRNA含量。
            ④由圖2結果可得出NO促進癌細胞遷移的機制是:
             
            。
            (3)根據以上研究,提出一種治療乳腺癌的思路。
             

            組卷:265引用:2難度:0.6
          • 21.野生型水稻葉片為綠色,但葉片太綠會阻止光的滲透、促進光飽和進而降低光合效率??蒲腥藛T在水稻培育過程中發現了三種淺綠葉突變體甲、乙、丙,對其進行相關研究。
            (1)將三種突變體分別與野生型水稻進行雜交,實驗結果如表。
            組別 親本 F1表現型 F2表現型及數量
            野生型 淺綠葉
            甲×野生型 野生型 825 273
            乙×野生型 野生型 615 192
            丙×野生型 野生型 449 134
            依據實驗結果,初步判斷三種突變體均是由
             
            對等位基因控制的
             
            性遺傳。
            (2)為探究不同突變體控制葉色基因位點之間的關系,科研人員以不同突變體為材料進行系列雜交實驗。
            ①“甲×乙”雜交,F1、F2所有植株均表現為淺綠葉,由此得出的結論是
             

            ②“甲×丙”雜交,F1所有植株均表現為野生型。進一步研究發現乙的淺綠葉基因位于10號染色體上,通過上述兩組實驗
             
            (能/不能)確定丙的淺綠葉基因位于10號染色體上。
            如果能,理由是:
             

            如果不能,請進一步設計實驗方案并預期結果:
             
            。(不考慮交叉互換,請選擇能或不能的同學按照題目要求對應作答)
            (3)科研人員對野生型葉色基因與突變體甲的淺綠葉基因的模板鏈進行基因測序,部分堿基序列結果如圖:

            圖中四種不同形狀曲線代表四種堿基,峰的順序表示堿基序列,且一個峰對應一個堿基。依據測序結果,突變體甲淺綠葉基因模板鏈的堿基在“↓”所指位置處發生了
             
             
            的改變,導致氨基酸由
             
            變為
             
            (部分氨基酸對應的密碼子:精氨酸CGU;丙氨酸GCA;絲氨酸AGU、UCA),進而導致相關蛋白質的結構異常,功能發生改變。

            組卷:6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