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年山東省德州市德城區中考生物二模試卷

          發布:2024/12/28 18:30:2

          一、選擇題(以下各題均只有一個最符合題意的答案,每小題2分,共50分)

          • 1.我們莒南縣雞龍河濕地公園植被豐富,春天到雞龍河濕地公園游玩,會看到一些場景。下列場景與生命現象的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  )

            組卷:37引用:4難度:0.6
          • 2.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國家統計局獲取的全國人口數、流動人口數采用的方法是(  )

            組卷:37引用:6難度:0.6
          • 3.在全體市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本次引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奧密克戎變異株與德爾塔變異株相比,傳播力和隱匿性更強。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組卷:19引用:2難度:0.7
          • 4.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混合團體2000米接力決賽中,中國隊以優異的成績奪得該項目冠軍。下列是對比賽中運動員機體生理功能調節的敘述,合理的是(  )

            組卷:74引用:9難度:0.7
          • 5.春天,德州漫天飄揚的楊絮和柳絮容易引發過敏反應,例如鼻炎或哮喘,而樹、草、小野花等植物的花粉是過敏的“主兇”,它們的花粉小而輕,數量也多。下列看法不正確的是(  )

            組卷:140引用:4難度:0.5
          • 6.中國最新研究發現5200多萬年前“李氏始祖巨蜥化石”,實證巨蜥起源于亞洲。有關化石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組卷:64引用:3難度:0.7
          • 7.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同學們借助網絡,在“空中課堂”與老師相見。同學們在線學習時的視覺感受器、聽覺感受器以及視覺和聽覺的形成部位分別位于如圖中的(  )

            組卷:238引用:18難度:0.5
          • 8.2021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國大會將在我國云南省昆明市舉辦,我國是生物多樣性大國,在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上起著重要作用。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最恰當的是(  )

            組卷:5引用:2難度:0.6
          • 9.繼上世紀60年代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之后,中國科學家又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下面有關淀粉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組卷:9引用:2難度:0.5
          • 10.國家醫療保障局公布的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中,74種藥品新增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其中包括能顯著降低患者心血管死亡:及相關住院風險的全球首個獲批的ATTR-CM特效藥。下列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組卷:11引用:3難度:0.6

          二、簡答題(包含6個題,共50分)

          • 30.果蠅易飼養,繁殖速度快,是遺傳學常用的實驗材料之一。圖1表示雌雄果蠅體細胞的染色體組成,圖2表示親代果蠅的長翅與長翅雜交后子代的性狀表現,假設A、a分別表示控制顯性和隱性性狀的基因。

            (1)圖1果蠅的體細胞中只有4對染色體,雄果蠅精子含有
             
            條染色體,每一條染色體都由
             
             
            構成。
            (2)果蠅有很多肉眼可區分的性狀,其中長翅和殘翅是一對
             
            ,根據圖2雜交實驗可推測
             
            (填寫“長翅”或“殘翅”)是顯性性狀。
            (3)雜交實驗中親代均為長翅,而子代卻出現了殘翅,這種現象在遺傳學上被稱為
             
            ,用字母A或a分別表示出親代兩只長翅果蠅的基因組成
             

            (4)上述兩只長翅果蠅雜交,后代長翅中AA的幾率是
             

            組卷:21引用:2難度:0.5
          • 31.“碳中和”是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國家戰略,本質上是通過多種途徑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山東省桑溝灣地區利用海洋資源發展的“藻--貝”共生養殖模式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

            (1)該生態系統是由海帶等生物因素與
             
            因素相互作用而組成的統一整體。
            (2)科研人員監測了養殖區與非養殖區海水的相關指標,以判斷該養殖模式的效果。
            ①據圖2可知,該養殖模式可以顯著
             
            表層海水二氧化碳濃度。
            ②結合圖1分析形成上述差異的原因:浮游植物和
             
            作為該生態系統的生產者,通過
             
            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為有機物;貝類食性廣泛,通過濾食多種浮游生物和海帶碎屑,促進有機物在
             
            上的傳遞,也可增加碳的儲存;此外,貝類利用碳酸鹽構建貝殼,貝殼的主要成分不是有機物,所以基本不會被海洋中的
             
            分解,從而
             
            (促進/抑制)了碳的循環。
            綜上所述,“藻--貝”共生養殖模式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大氣二氧化碳向海洋的擴散,從而助力實現“碳中和”。

            組卷:173引用:7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