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廣東省廣州市玉巖中學高一(上)周測語文試卷(1月份)
發布:2025/1/6 12:30:3
一、現代文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們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里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但是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農業和游牧或工業不同,它是直接取資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直接靠農業來謀生的人是黏著在土地上的,這是鄉土社會的特性之一。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民拋井離鄉;即使像抗戰這樣大事件所引起基層人口的流動,我相信還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鄉下最小的社區可以只有一戶人家,但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的,這一點對于我們鄉土社會的性質很有影響。美國的鄉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很少有屋沿相接的鄰舍。這是他們早年拓殖時代,人少地多的結果,同時也保持了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我們中國很少類似的情形,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我所說的孤立、隔膜是以村與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社區間的人們往來疏少,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不是法律,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效力。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矩。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材料二:
中國是一個具有濃烈“鄉土”味的國家。每一個個體,不需要縱向上溯得太遠,也不需要橫向擴展得太開,你就能夠發現自己與鄉村之間的息息關聯。“鄉村”,作為中國現代化的蓄水池和穩定器,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底色,也成為了絕大多數人安放心靈的精神家園。進入21世紀前后,中國鄉村社會出現了巨變,可謂“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概括來看,這種巨變表現在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治理之變。2006年取消了延續千年的農業稅,而且還大規模地向農村進行財政轉移支付,目前國家財政每年向農村的轉移支付規模超過萬億。取消農業稅和國家向農村大規模輸入資源,極大地改善了國家與農民的關系,之前基于稅費收取所形成的鄉村治理體制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第二個層面是村莊基礎結構之變。進入新世紀前后,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之前相對封閉且穩定的村莊邊界大開,村莊社會結構迅速改變。村莊社會結構的改變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現代化,器物層面的現代化推動了經濟、制度和觀念等現代性巨變。在現代性的沖擊下,傳統鄉村社會中的諸多基礎性結構,如宗族等地緣與血緣共同體及村莊內生秩序機制和地方性規范隨之解體。第三個層面是價值之變。傳統中國農民有著強烈的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觀念,“生兒子、娶媳婦、抱孫子”成為農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紀末,全國絕大多數地區農民的生育觀念都已改變,傳宗接代的觀念大為淡化。一旦“傳宗接代”這個千年以來一直支撐農民人生意義的價值失落,農民安身立命的基礎就會出現變化。發生在世紀之交的以上三層巨變都可以看作是現代化建設的后果。現代化不只是工業化,而且是現代的組織方式與思維觀念對傳統的替代。鄉村社會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內生為主變成國家基層政權建設的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漸代替了內生秩序。
(摘編自賀雪峰《回鄉記:我們所看到的鄉土中國》)材料三:
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復雜的過程,要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就需要在農業、農村、農民上多下“繡花功夫”,依靠“新”助推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鄉村振興就是要以農村經濟為基礎,努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城市和農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顯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環境好,要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需要讓農村也美起來,這就需要完善鄉村的“包裝”,去美化鄉村,打造“新農村”,才能夠讓鄉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推動鄉村的發展,就需要牢牢抓住“農業”這個關鍵,而要讓農業成為有吸引力的產業,就需要讓農業的發展與市場接軌,才能夠更好地實現農業的轉型。發展新農業,通過不斷做優做強做精特色優勢產業,加大土地流轉的力度,增強農業發展的科技化、機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才能夠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業企業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鄉創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農民看到只有不斷地自我革新,不斷地自我進步,才能夠掌握時代的主動權,成為鄉村振興發展的“主角”,這就需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育,通過政府主導、立足產業、多方參與、注重實效的原則,打造一支新型的職業農民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勁的人才支撐。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藍圖已經繪就,要更好地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維,新的改變,去推動農民農業農村的發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摘編自陳紅《鄉村振興要靠“新”》)(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鄉下人“土氣”,是因為城里人認為鄉下人種地謀生離不開泥土,泥土是鄉下人的命根。
B.以農業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鄉村,氣候與戰亂會使得基層人口流動,這也是鄉土社會的常態。
C.鄉土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熟悉”的,因而鄉土社會成了一個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
D.在“熟悉”的社會中,人與人互相信任,信任成為規矩,規矩在鄉土社會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土社會實際上就是熟人社會、禮俗社會,而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法理社會,兩者的人際交往原則是有區別的。
B.鄉土社會里,鄉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他們以種地為基本謀生方式,從土地中獲取生活資源,因此與土地分不開,為土地所束縛。
C.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推動了我國村莊基礎結構的變化,同時推動了全國大多數地區農民生育觀念的轉變。
D.鄉土社會中血緣是穩定的力量,血緣和地緣是合一的。陌生人在一個村子居住一段時間,就可以在當地血緣網中生根。
(3)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繞不過農村,因為農村幾乎跟每一個人都有關聯,農村也會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滋養。
B.隨著現代化建設,鄉村的社會秩序已經被納入國家的基層政權建設,國家與農民的關系也得到改善。
C.鄉村環境美化起來,鄉村就會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們從城市向鄉村流動,形成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D.必須抓住農業這個關鍵點,才能推動鄉村發展;農業轉型需要政府引領、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撐。
(4)簡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脈絡。
(5)材料一結尾說,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這種觀點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體現?請簡要分析。組卷:15引用:9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
-
2.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問題。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嘉佑二年,試禮部,主司歐陽修驚喜,殿試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洵卒,贈光祿丞。既除喪,還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新政日下,軾于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徙知密州。司農行手實法,不時施行者以違制論。軾謂提舉官曰:“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司農,是擅造律也。”提舉官驚曰:“公姑徐之。”未幾,朝廷知法害民,罷之。元佑元年,軾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賜銀緋,遷中書舍人。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軾恐不見容,請外,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饘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軾曰:“杭,水陸之會,疫死比他處常多。”乃裒羨緡得二千,復發橐中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稍畜錢糧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軾自元佑以來,未嘗以歲課乞遷。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軾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于天。嘗自謂:“作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節選自《宋史?蘇軾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輔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B.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輔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C.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輔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D.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輔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項事務的官員,又可特指科舉的主試官,文中指后者。
B.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殿廷舉行,由丞相主持。
C.司農是官名,又稱為大司農,主要掌管農桑、倉儲、租稅等相關事務。
D.當軸,指做官處在重要的位置,當軸者則指身居顯赫職位的當權官員。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自幼聰穎,深受時賢賞識。母親親自為他授課,他往往能說出要點。歐陽修十分看重他,曾對梅圣俞表示,應當避開此人讓他出人頭地。
B.蘇軾因勢利導,利用新法便民。當時王安石創行新法,他上書論其不便;新政下達,他常常設法使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寧。
C.蘇軾直面饑疫,解救受災百姓。他在任職杭州時遭遇旱災病疫,減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紓緩災情;同時又集貯錢糧、建造治病場所以防備疫病。
D.蘇軾天賦異稟,為文得心應手。他從父習文,又極具才華,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最終成為一代文宗。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饘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
②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5)蘇軾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才華得益于何人哪方面的幫助呢?請你根據文本概括。組卷:9引用:8難度:0.6
三、語言文字運用
-
6.下面是一位年輕導游為臺灣省某中學生旅行團所作的解說詞,表述有不妥之處。請推敲一下,提出四點修改意見。
①先生們,女士們:歡迎大家第一次來中山陵游覽!②今天我為大家導游,感到很榮幸。③中山陵是孫中山先生長眠之處。④也是海峽兩岸同胞心中的圣地。⑤蒼松翠柏環抱著它。⑥霞光麗日輝映著它。⑦青山綠水依傍著它。⑧連戰先生曾來這里拜謁。⑨表達了對中山先生的緬懷敬仰之情。⑩現在,讓我們懷著尊敬的心情,登上臺階,故地重游。?參觀中山先生的陵寢。?重溫先生的教誨吧!組卷:1引用:3難度:0.9 -
7.請對下面這段新聞報道的文字進行壓縮,要求保留關鍵信息,句子簡潔流暢,不超過60個字。
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3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座談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組卷:18引用:11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