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章節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更多>>
![]() |
熱點預測
中考復習
熱搜題專練
瀏覽次數:898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 |
熱點預測
中考復習
難題搶練
瀏覽次數:224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2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甲 前面的槍聲,已響得稀落了。感覺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實還只是半夜。外邊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懸得高。前面又下來一個重傷員。屋里鋪位都滿了,我就把這位重傷員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塊門板上。擔架員把傷員抬上門板,但還圍在床邊不肯走。一個上了年紀的擔架員,大概把我當作醫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說:“大夫,你可無論如何要想辦法治好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們全體擔架隊員給你掛匾!……”他說話的時候,我發現其他的幾個擔架員也都睜大了眼盯著我,似乎我點一點頭,這傷員就立即會好了似的。我心想給他們解釋一下,只見新媳婦端著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聲。我急撥開他們上前一看,我看見了一張十分年輕稚氣的圓臉,原來棕紅的臉色,現已變得灰黃。他安詳地合著眼,軍裝的肩頭上露著那個大洞,一片布還掛在那里。
(節選自《百合花》)乙 只說林沖就床上放了包裹被臥,就坐下生些焰火起來。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幾塊來,生在地爐里。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林沖道:“這屋如何過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喚個泥水匠來修理。”向了一回火,覺得身上寒冷,尋思:“卻才老軍所說,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來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將火炭蓋了,取氈笠子戴上,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出到大門首,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帶了鑰匙,信步投東,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邐背著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
(節選自《林教頭風雪山神廟》)(1)甲乙選文畫線的文字,表現了人物怎樣的心理?請任選其中一處回答。
①大夫,你可無論如何要想辦法治好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們全體擔架隊員給你掛匾!……
②這屋如何過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喚個泥水匠來修理。
(2)簡析甲乙選文景物描寫的作用。發布:2024/12/20 19:30:2組卷:14引用:3難度:0.722.下列各組詞語中,加線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A.調侃(kǎn) 奇葩(bā) 原核(hé) 擬南芥(jiè) B.收斂(liǎn) 撰寫(zhuàn) 奠定(jiàn) 腦溢血(yì) C.悲愴(càng) 戛然(jiá) 擔當(dāng) 毛坯房(pēi) D.跌宕(dàng) 婉拒(wǎn) 屋脊(jǐ) 超負荷(hè) 發布:2024/12/20 18:30:1組卷:129引用:10難度:0.923.從句式特征看,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項是( )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時,學于余 D.而恥學于師 發布:2024/12/20 16:30:2組卷:47引用:4難度:0.72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可移動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指運用各種方法延長可移動文化遺產壽命的專業性活動。保護技術推進的核心是找到與遺產變化狀況相適應的保護方法,以便及時對藏品進行預警、干預,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狀態。在此過程中,預防、治理、修復三個方面的技術運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預防是所有的減緩文化遺產惡化和損毀的行為的總稱,它涉及光照度、環境條件、安全、防火和突發事件的準備等方面。治理是通過外界的干預直接作用于可移動文化遺產的保護行為,是為了消除正在損毀遺產的外界因素,從而使遺產恢復到健康的狀態。根據可移動文化遺產遭受“病痛”情形的差異,治理技術可以分為殺蟲、去酸、脫水和清潔等類型。修復是對已經發生變形或變性的遺產進行處理,使之恢復到原有的形態或性質。修復的內容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標本上的一切附著物;二是修補文物和標本的殘缺部分。
(摘編自周耀林《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溫度25℃、相對濕度50%為標準壽命(設其指數為1.00),計算在溫度15℃、35℃和濕度10%、30%、70%條件下,紙張的壽命和標準壽命的倍數關系,結果見下表:濕度(%)
壽命倍數
溫度(℃)一年平均濕度(%) 70 50 30 10 35
25
150.14
0.74
2.740.19
1.00
5.810.30
1.56
9.050.68
3.57
20.70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個島國,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氣候濕熱多雨。毛里求斯擬修復的檔案文件,形成于18世紀,文件紙張為破布漿機制紙,字跡材料為酸性煙黑墨水,雙面手寫。以手感鑒別,柔韌性極差,幾乎一觸即碎。通過測試數據可知,文件紙張嚴重酸化。應毛里求斯大使館的要求和委托,國家圖書館圖書保護組和圖書修整組的技術人員,對部分檔案文件進行了實驗性去酸和修復。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紙張纖維發生化學降解的催化劑,能加快紙張纖維的水解反應,使紙張脆化變黃、機械強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為避免酸性對文獻紙張的損害,人們研究了各種去除紙張酸性的方法。根據毛里求斯檔案文件的損壞程度和特點,技術人員認為采用氫氧化鈣溶液去酸法比較好,以氫氧化鈣溶液去酸,可根據紙張酸化的程度調節去酸溶液的濃度和去酸時間,去酸徹底,可操作性強,在操作處理過程中也不會使文件出現新的損壞。
(2)修復方案
紙漿補書機與邊緣、局部裱相結合的修復法。用紙漿補書機修補書頁,既不遮擋字跡又能增強紙張強度。但紙漿補書機法也有其不足,如對書頁的邊緣殘缺處和書口的斷裂處補后的強度不夠,主要原因是書口的斷裂處及書頁上的裂口縫隙過小,使得紙漿難以通過,邊緣殘缺處的紙漿與書頁的連接方式屬單側直線連接,不夠牢固。為了彌補這一缺陷,紙漿補書機與邊緣、局部裱相結合顯然是必要的。
檔案文件修復后,紙張的強度和柔韌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來一觸即碎的文件紙張,現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閱,甚至可以拿起抖動。對于文件修復前后的變化,毛里求斯大使館人員表示驚訝,稱之為“魔術般的變化”。
(摘編自周崇潤等《關于毛里求斯檔案文件的去酸與修復》)
(1)下列不屬于可移動文化遺產“修復”工作的一項是
A.使用真空干燥法對受潮的古代文獻進行處理。
B.使用鹽酸、硝酸等化學試劑給青銅器除銹。
C.使用紙漿補書機對破損的古籍進行修補。
D.使用樹脂黏合劑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預防是為了減緩可移動文化遺產遭受損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動,其側重點主要在于可移動文化遺產的外部環境。
B.如果將溫度25℃、相對濕度50%下紙張的壽命定為標準壽命,當濕度不變、溫度降低10℃時,紙張的壽命倍數就會達到5.81。
C.紙漿補書機修補法對于修復紙張的酸性特別理想,這種方法既可以增強紙張的強度,又不會影響字跡的清晰度。
D.國家圖書館的技術人員對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紀的檔案文件的修復工作是可移動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案例。
(3)請結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復的檔案文件的受損原因。發布:2024/12/20 16:30:2組卷:420引用:28難度:0.72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現代散文誕生以來,“抒情性”“自敘傳”等文體特征在散文創作和理論表述中得以確立。同時,被劃分到散文類中的通訊、報告文學、雜文、隨筆等分別獨立。“抒情散文”成為散文的核心部分,并得到了散文創作者及研究者的廣泛認可。散文和詩歌被等同視為抒情文學品類,情感性成為散文首要的審美要素。
但是,過分倚重抒情也受到了質疑。作家汪曾祺曾經寫道:“二三十年來的散文的一個特點,是過分重視抒情。似乎散文可以分為兩大類:抒情散文和非抒情散文。即使是非抒情散文中,也多少要有點抒情成分,似乎非如此即不足以稱散文。散文的天地本來很廣闊,因為強調抒情,反而把散文的范圍弄得狹窄。”這個觀點富有代表性,即散文世界欠缺進一步開掘,需要在通過寫人記事、寫景詠物表現情感、情趣、意境之外,獲得更開闊的空間。情感是散文的根本性要素,可是個體對于世界的經歷、體驗僅僅依存于抒情表達,難以得到更深入的開掘。
一些散文理論家從縱深方向探討散文的可能。劉錫慶將散文中的自我劃分為五個層次,即“現實生活層”“情感層”“性靈層”“心靈層”“生命體驗層”等。樓肇明則提出“復調散文”理論,認為散文表現的維度應該更豐富、復雜。新時期至今,散文創作總體上逐步擺脫過度抒情的弊病,在題材內容的選擇與藝術技巧的運用上不斷拓展,經歷了“獨語體”散文重現、文化散文繁榮,還出現“新散文”“在場主義散文”“非虛構文學”等或長或短的創作潮流。
不過,散文終究還是散文,與小說、詩歌、戲劇有別,缺少個性情感精神透視的文化歷史屬于學術專著,讀者期待的仍然是從傳統出發的散文精品,優秀的散文還需要建立在精神深度與藝術妥帖上。與虛構文學不同,散文來自作者對日常生活的審美體驗,作為自我的精神產品,打動讀者的不是求新、獵奇,而是內在的生命意蘊,即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生活詩意的準確把握。
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為何經典?就在于作家在對自我生活細節進行全方位展示過程中,貫穿著完整的生態主義理念。梭羅以十幾年獨特的生活方式擁抱自然,批判習俗,憑借自我生命意志,成就了生態散文經典之作。
當代散文也不乏具有生命意蘊與哲學內核的作品。比如,史鐵生《我與地壇》在景物描繪、精神臆想、隱喻表達背后,升華出一種超越現世苦難的終極情懷。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借封閉的小山村,以幾十篇作品描繪鄉村生活,其中暗含了個體與世界的關系。我們也可以從某些回憶散文中讀出倫理思想,從文化散文里讀出歷史背后的文化哲學邏輯。
好的散文作品,情感充沛而節制,理性思考始終在場,有著哲學沉思的氣質,在寧靜的藝術氛圍中傳達出作者對天地、世界、人性的觀察、感悟與思索。
(摘編自于袆《散文創作如何走出過度抒情的困境》)材料二:
文學寫作的本身,應當是自然的、“開放式”甚至“無限開放”的。誰也沒有規定散文應當怎么寫,即使有這方面的理論,但“文無定法”之說始終為歷代寫作者所默認推崇。盡管真正能夠“再出新枝”的作家和詩人少之又少。先賢大師們一直在尋求和建立獨我的寫作方向及范式。于今來看,我個人覺得,散文應當具備或者包含的三個要素就是真誠、自由、妖嬈。
散文之所以能夠綿延許久,至今還有人喜歡、繼續接力的原因,就在于發自寫作者“本體”和“內在”的那種具有強大輻射力與“能量”的“誠意”。這個“誠意”是寫作者對整個世界的態度,就是寫作者自身“修為”與胸襟、視野和識見的體現,也才構成了散文最動人和最有“體溫”與“活性”的品質。
自由是指散文寫作應當是寬泛的,自在的,可以倚馬可待,洋洋萬言,也可以斗折蛇行,小家碧玉。可以由此及彼,信馬由韁;也可以自定范圍,框定跑馬場。文學是另一個宇宙,疆域之大之廣之深,人類迄今還沒有完全探索完盡,特別是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空”,僅僅是物質、信息乃至層出不窮的新科學對人的生存的影響與篡改、修正這一點,就是一個尚未被觸及的領域。
散文及其他文學創作,其根本目的是呈現人類在某個歷史時期生存和精神的奇崛狀態和樣貌,是我們用文字的方式,為自己和眾生建造“檔案庫”與墓碑和宮殿。它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具備強烈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因為文學書寫的目的,就是要人自覺閱讀,并在閱讀當中不斷獲取經驗或者精神上的契合力量與共鳴心。因此,任何的寫作都需要“方法”,而散文乃至其他文學門類通往呈現和探究繁復之人心人性的路徑就是不斷地“妖好”起來。只有把文章寫得“好看”“耐看”,“回味無窮”“余音繞梁”,能夠在閱讀者內心掀起浪花波濤,映現現實和理想的各種奇異的波谷和境界,方才能夠使得我們的散文寫作具備一種誘導與分享的積極力量,進而在人心中締造出更多的奇異風景。
(摘編自楊獻平《從問題到方法:我們需要怎樣的散文寫作》)(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抒情散文成為散文的核心部分,得到了散文創作者及研究者的廣泛認可,影響了散文的創作方向。
B.匯曾祺對散文創作過分倚重抒情提出質疑,認為散文過分強調抒情性會把散文表現范圍弄得狹窄。
C.劉錫慶將散文中的自我劃分為五個層次,體現出膠文理論家為推動收文創作向縱深發展而做出的思考。
D.散文及其他文學創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作品具有強烈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從而打動讀者。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樓肇明則提出“復調散文”理論,拓寬了散文創作的深度和廣度,使散文創作擺脫了過度抒情的困境。
B.《瓦爾登湖》和《我與地壇》都因體現出作者對生命價值與意義和生活詩意的準確把握而成為了經典。
C.因為“文無定法”,所以散文創作可以興之所至,天馬行空,不受任何條條框框的限制,實現自由創作。
D.只要創作者具有足夠的“誠意”,就可以創作出具有最動人和最有“體溫”與“活性”的品質的作品。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的說法不體現“妖嬈”的內涵的一項是
A.郁達夫《故都的秋》寫景狀物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并融入深沉而細膩的感受、情思,使文章婀娜多姿。
B.魯迅《記念劉和珍君》的抒情直露顯豁,汪洋恣肆,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哀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C.朱自清把樹影與月光交織時構成的黑白相間的優美的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激起讀者無窮的遐想。
D.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借封閉的小山村,以幾十篇作品描繪鄉村生活,其中暗含了個體與世界的關系。
(4)材料一在論證上有何特點?請簡要說明。
(5)結合兩則材料中的觀點,談一談如果你是一個散文作家,你在創作中應該注意什么。發布:2024/12/20 14:30:1組卷:31引用:7難度:0.52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文化的主體是人,傳承的載體也是人。我國傳統思想文化根源在社會生活,是人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落到實處,關鍵要靠人。
靠有擔當的文化人。正所謂“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化要發展,就需要一群有擔當的文化人,能夠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他們應該對文化熱愛而執著,最懂人民對文化的所需所盼,最會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智慧,創作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在潛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礪前行中引領風尚,在無聲潤物中培根鑄魂。
靠有絕技的手藝人。活躍在民間的大批手藝人,正是文化的傳承者,讓風俗習慣、美食服飾、藝術表演、刺繡雕刻等代代相傳。無論是口頭文學創作的“吳歌”,還是有“寸錦寸金”之稱的南京云錦;無論是被譽為“古代交響樂”的西安古樂,還是原生態、傳千載的民歌民謠,民間的文藝形式跳動著文化傳承的脈搏。不可忽視的是,隨著城鎮化、市場化、網絡化等的發展,不少老技藝因種種原因面臨著失傳的風險,全面落實“非遺”護政策刻不容緩。
靠有情懷的開拓者。推動文化發展繁榮,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要善于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不斷發展,把文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讓文化產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有力支撐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離不開文化產品和服務。無論是文化產品的市場開發,還是文化服務的拓展,抑或是為經濟發展注入文化韻味,
我們都需要善于運用市場化的手段推動文化發展繁榮。
(摘編自李廣春《文化傳承創新關鍵靠人》)材料二:
堅持開放是保護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路徑。優秀的文化不能束之高閣,只有擴大開放的胸襟,主動擁抱公眾、擁抱市場,才能將自身的超常魅力散發出去,并且在市場的浪潮中挖掘出更大的歷史文化和商業價值,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開放就是要揭開傳統文化的神秘面紗。特別是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當下,公眾能夠接受到的各類文化產品非常豐富,影視、音樂、游戲異彩紛呈,尤其是短視頻、直播等新型業態的興起,堪稱是對過去文化格局的顛覆。如果博物館等文化場所還滿足于過去“高冷”的人設,堅持封閉,只會加速觀眾流失。人氣的減少就意味著那些珍貴的文物、建筑等會明珠蒙塵,只能淪為歷史研究的工具,難以發揮出傳承文化的價值。
開放就要徹底對固有理念和傳統模式進行大膽革新。要去管理中心化,把中心轉移到公眾身上,公眾需要什么、喜愛什么,就要努力去迎合他們的需求,堅持以開放的步伐走下去。善于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渠道,讓傳統文化能夠與現代社會有機融合,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摘編自《向故宮學習,傳統文化越開放越有活力》)材料三:
要讓傳統文化更受歡迎,我們需要在傳播方式上接納新的形式,學會構造獨特的傳播體系,創新傳播方式,讓線上和線下傳播共同發力,讓節目被更多人看到、知道。
今日頭條與《上新了,故宮》強強聯手,共同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助力。今日頭條配合該檔節目呈現四大版塊--故宮文創新品獨家投票通道、網絡創意投稿獨家平臺、故宮寶鑒呈現和單院長主題任務推送,同時更多節目短視頻一并呈現。網友可在今日頭條上對每期《上新了,故宮》的文創新品進行投票。此外,為了讓文化“活”起來,除了專業設計師外,節目也面向高校優秀設計師征求創意投稿。大眾通過今日頭條創意投稿的征集平臺,參與到文創新品的研發過程中,更多的參與感和互動感讓大眾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節目通過與今日頭條的深度合作,不斷地尋找具有厚重歷史沉淀的故宮文化與年輕大眾喜愛的流行元素間的平衡點,不斷尋找文化傳播方式與渠道的新突破點,力求實現更深層次的文化傳播。
除了與今日頭條的配合傳播外,故宮博物院聯合微博、淘寶等共同為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錦上添花。微博中擁有600萬粉絲的故宮博物院對《上新了,故宮》進行宣傳,其中的文創新品也在微博中頻頻出現,解讀故宮文化的同時,讓故宮產品的文化內涵得到更多地展現與傳播。另外,隨著網絡的發展興起,網絡購物應運而生,故宮博物院借此契機紛紛開辦淘寶店鋪,借助網絡平臺對文創產品進行宣傳與銷售。《上新了,故宮》的文化創意產品,多在淘寶店鋪上新,得到當下年輕人的青睞與關注。第一期節目播出后,第一批5000件產品在一小時內以每套2000元的價格搶購一空;網絡眾籌“故宮睡衣”在短短幾天籌款已超過280萬元,這些成績不僅能夠體現該節目的火爆程度,更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并參與其中,探索熱銷背后的文化原因。
《上新了,故宮》節目以電視為主要播出平臺,以今日頭條為新媒體傳播平臺,以年輕人聚集的淘寶、微博為營銷平臺,多媒體融合,提升節目文化傳播效果,擴大節目影響力,擴寬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
(摘編自滕華琳《從<上新了,故宮>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傳統文化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社會生活是傳統文化的根源,傳統文化的傳承離不開社會生活;傳統文化影響著社會生活,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B.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就要把文化推向市場,加大文化產品開發力度,拓展文化服務種類,全面追求文化的經濟效益,使其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C.堅持開放就是要做到去管理中心化,努力迎合市場需求,揭開一些珍貴文物和建筑的神秘面紗,面向公眾開放,將其歷史研究價值逐漸轉化為商業價值。
D.《上新了,故宮》與今日頭條、微博等新媒體的成功合作,既證明了傳統文化能夠與現代社會有機地融合,又實現了節目組培養更多年輕研究者的目標。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不忘本來,從傳統中汲取營養智慧;要面向未來,以文化人,引領風尚,助力復興。
B.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公眾能夠接受到的現代文化產品日益豐富,導致不少老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傳統文化的傳承難度越來越大。
C.近年來,故宮能夠重塑公眾對博物館乃至傳統文化的認知,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敞開胸襟、擴大開放,而且是從理念到行動的全方位開放。
D.《上新了,故宮》的巨大成功,一方面表明了開放、創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傳統文化在當下依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有力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2020年孔子博物館舉辦亞洲文明展,實現與日本知名潮牌設計師共同研發“朝圣之旅”系列文創產品的深度合作。
B.北京某藝術區開設扎染課,由民間手藝人講解扎染的步驟,學員在半成品的基礎上進行加工,親手做出自己的作品。
C.2019年故宮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首次在晚間大規模點亮紫禁城古建筑群,并免費向預約公眾開放。
D.《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遴選中華傳統文化中100部經典,出版《周易》《詩經》等一系列面向大眾的古代典籍。
(4)上面所選三則材料之間,有何內在聯系?
(5)結合材料三,簡要概括故宮在文化傳承上的成功經驗。發布:2024/12/20 14:30:1組卷:39引用:8難度:0.62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B.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C.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D.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2)下列對文中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丁未”為干支之一,順序為第44個。前一位是丙午,后一位是戊申。
B.城郭,古時城墻有內外之分,里面的一道為“城”,外面的一道為“郭”。
C.農歷每月初一為“晦”,十五為“望”,最末一天為“朔”。
D.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文章圍繞作者的游蹤,敘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雪后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奇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泰山日出時、日出后這兩個時間段的景色,展示了泰山日出變化迅速的畫面。
C.本文的側面描寫很巧妙。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再借山頂俯視時“半山居霧若帶然”和在日觀亭時“自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語言簡潔生動,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出雪后登泰山的特殊情趣。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
②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5)作者在中描繪了泰山日出的壯觀場面,運用了多種寫景方法和修辭手法,請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景物描寫進行賞析。發布:2024/12/20 13:30:1組卷:69引用:9難度:0.52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中國士大夫創作的鳥類賦通常有兩種故事模式:出眾的鳥類令人_____,卻被囚禁于苑囿或牢籠;尋常的小鳥雖或免于囚籠,卻往往遭遇不幸。此類賦以鳥兒為主角:很少能一直像英國詩人雪萊筆下的云雀那樣,自由歡快地生活在天地間。漢唐是中國賦文 _____的發展時期,其中漢賦的創作思路和文學元素對后世影響尤為深刻。賦家作賦獻給君主,君主得以娛情,而賦家獲得更多的政治機遇。獻賦作品中的各種異鳥,或因罕見,或因鳴聲婉轉、搏擊勇猛等特殊才能被獻至宮廷。也就是說,賦家和異鳥都憑借某種有價值的特質,進入君主權力掌控的區域。漢代賦家 _____地覺察了這一點,因此他們將異鳥作為自我精神的外在投射,通過賦中的講述傳達自己對現實權力結構的認知。而從漢代開始,獻賦一直是中國政治世界中 _____的文化活動,因此鳥類賦中的“囚鳥故事”也就借由獻納背景延續下來,并同時影響了非獻納背景下的鳥類賦創作。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贊嘆 如火如荼 清晰 缺一不可 B.嘆惋 如日方中 清楚 缺一不可 C.嘆惋 如火如荼 清楚 不可或缺 D.費嘆 如日方中 清晰 不可或缺
A此類賦中作為主角的鳥兒,很少能一直像英國詩人雪萊筆下的云雀那樣,自由歡快地生活在天地間。
B.此類賦以鳥兒為主角,它們一直很少能像英國詩人雪萊筆下的云雀那樣,自由歡快地生活在天地間。
C.此類賦中作為主角的鳥兒,很少能像英國詩人雪萊筆下的云雀那樣,一直自由歡快地生活在天地間。
D.此類賦以鳥兒為主角,它們很少能一直像英國詩人雪萊筆下的云雀那樣,自由歡快地生活在天地間。
(3)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囚鳥故事”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在“厚往薄來”的朝貢原則下,單向的海陸交通中王朝國家從海洋獲得的主要是政治意義,而非經濟利益。
B.魏晉名士們打破禮教束縛,崇尚本真自由的人生哲學與生活方式,這使得“魏晉風度”成為一種高層次的審美追求。
C.社會治理能否持久滿足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安全需求,這是檢驗發展和安全動態平衡的一塊“試金石”。
D.在38萬公里外的環月軌道上,嫦娥5號升降器攜帶著月壤樣品和軌道器完成了一次“教科書式對接”。發布:2024/12/20 13:30:1組卷:12引用:2難度:0.72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習近平總書記說:“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對學生來說,在勞動實踐中,不僅可以掌握一些勞動知識、收獲一些生活技能,而且能夠培養一種新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不僅更加自信快樂地面對當下的學習與生活,而且更有能力、更有勇氣開啟今后的幸福人生。所以說,勞動是創造的基礎,是人成長所需之課堂。把勞動教育進行到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力量,協同發力,三管齊下。
學校是主陣地,應根據學生身體發育情況,科學設計課內外勞動項目,采取靈活多樣形式,激發學生勞動的內在需求和動力。注重系統培育,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開設一些與家政、手工、園藝、耕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的勞動實踐課程,培養學生自覺參加勞動,學會誠實勞動,把勞動教育理論化、課程化、生活化。
家庭要多注重日常養成。加強勞動教育,不能止于課堂。家長日常生活的言傳身教,有助于在孩子心中種下勞動光榮的種子,一定要多放手讓孩子做事,不要“舍不得”,要把家庭勞動教育日常化,讓孩子掌握洗衣做飯等必要的家務勞動技能,小到整理書桌房間,大到參加家務勞動,從點滴處培養勞動意識,在經常性的家務中養成勞動好習慣。
社會要發揮協同作用,支持學生走出教室動起來,在公益勞動、志愿服務中強化社會責任感。除了搭建多樣化實踐平臺,滿足各級各類學校實踐需求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弘揚“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主旋律,匯聚正能量,強化輿論引導,積極涵育關心和支持勞動教育的良好氛圍。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廣大醫護人員、公安干警、人民解放軍、社區干部、公益志愿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晝夜奔波在抗疫第一線,堅守崗位,不勝不休,為阻擊疫情貢獻著實實在在的力量,創造著一個個高光時刻,理當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厚待,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贊美和學習的榜樣。鐘南山、李蘭娟、陳薇院士這樣的“俠之大者”就是我們應該追的“明星”和“偶像”。
(摘編自于洪良《上好勞動教育這門“必修課”,學校家庭社會一個都不能少》)材料二:
有人也有疑問,智能化時代加速到來,還有必要提倡勞動教育嗎?其實,勞動教育對于人生的成長來說,不僅意味著勞動技能的提升,更意味著勞動精神的培育。從農耕社會“耕讀傳家久”的傳統,到現代社會“勞動創造幸福”的箴言,時代在變,勞動的形式在變,但勞動的精神內核始終未變。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說,勞動,是人生的第一堂課。只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今天,我們大力提倡勞動教育,就是要讓青少年在動手實踐、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勞動的種子,在接受鍛煉、磨煉意志中涵養艱苦奮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間萬事出艱辛。
(摘編自張凡《在勞動中淬煉成長》)材料三:
學校要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學校的主導作用一方面在于對家庭勞動教育給出必要的指導,另一方面要積極調動和開發有利的社會教育資源。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學校要對學生每天課外勞動時間作出規定,這即是學校發揮主導作用的一種重要方式。學校可以通過家委會等家校互動機制,協助家長指導學生在家庭中從事日常生活勞動,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日常生活勞動技能多種多樣,不可能全部在學校課堂上習得,更多地要依靠家庭生活場城,依靠家長的示范、引導、教育。學校可以制作指導手冊,提出教育要求,并通過組織勞動教育展示活動,讓學生展示日常生活勞動技能。最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是社會資源。學校不是專門的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的教學場所,勞動教育資源廣泛地存在于社會大課堂中。學校還可以利用區域內的資源,借助于職業技能學校或與勞動教育基地、廠礦企業等聯合開發校外勞動教育課程,延伸學生對于當代勞動形態的理解,貼近勞動人民,形成社會主義的勞動態度和價值觀念。《意見》特別提出勞動周的實踐要求,小學高年級以上就需要尋找合適的社區、社會勞動場所,安排集中的勞動鍛煉。設計勞動周課程應凸顯集中的集體勞動中的合作性特征,不僅每個學生要有各自的勞動體驗,而且要使學生充分理解勞動的社會合作性,懂得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如何協調、勞動權益如何維護等,形成勞動教育中的社會參與素養。
(摘編自牛瑞雪《中小學如何構建勞動教育特色課程體系》)(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推進勞動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協同發力,其中學校是負主要責任的一方。
B.家長日常對孩子言傳身教,讓孩子通過做家務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就能使孩子產生“勞動光榮”的意識。
C.社會在勞動教育中發揮協同作用,主要表現在搭建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等多樣化實踐平臺,強化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
D.智能化時代開展勞動教育,不僅可以讓人掌握勞動知識,提升勞動技能,更能培育勞動精神,涵養艱苦奮斗的精神。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綜合運用引用論證、舉例論證、因果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對文章觀點進行闡述。
B.材料二立足當下,著眼人生,回溯歷史,有力地批駁了某些人對提倡勞動教育的質疑。
C.材料三采取總分式結構,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展開論證。
D.三則材料都緊扣勞動教育問題展開論述,觀點鮮明,層次清晰,但論述側重點各有不同。
(3)下列說法中,不能支撐“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這一觀點的一項是
A.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B.清朝劉蓉《習慣說》:“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C.清朝朱柏廬《朱子家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D.南宋詩人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4)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結構。
(5)復興中學擬在新學年開設勞動教育課程,請根據你從材料中獲取的信息,從如何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角度向學校提出建議。發布:2024/12/20 13:0:2組卷:30引用:5難度:0.530.對《短歌行》中所用典故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詩經?鄭風?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詩,曹操用來表達自己對賢才的渴求。 B.“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出自《詩經?小雅?鹿鳴》,原詩表現的是天子宴請群臣的盛況和賓主之間融洽的溫情。 C.“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借用《管子?形勢解》中的話,用比喻手法說明自己渴望多納賢才。“山”“海”表明了自己遠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的一個典故。曹操在這里以周公自比,是說自己也有周公那樣的胸襟,一定會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 發布:2024/12/20 12:30:2組卷:204引用:14難度: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