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課內文言文,完成問題。
岳陽樓記 范仲淹??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DD
A.屬予作文以記之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B.前人之述備矣 | 日侍坐,備顧問 |
C.南極瀟湘 | 感極而悲者矣 |
D.長煙一空 | 上下一白 |
B
B
A.文章超越了單純記山水樓觀的文章框架,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意旨升拔到暢談政治理想方面。
B.本文的語言充分體現了漢語的音樂美,記敘多用駢句,寫景多用散句。駢句兩兩相對,珠聯璧合:散句長短錯落,質樸平實。
C.作者略寫樓,詳寫湖,概括寫景,重在言志抒情。既圓滿完成了樓記之作,也收到了規勸友人之效。
D.“洞庭風雨圖”和“洞庭春晴圖”是作者在生活真實基礎上的虛擬體驗,具有高度概括性質,作者的心境,呼應著景物,與游人共悲歡。
(3)范仲淹去世后被賜予謚號“文正”,司馬光認為:“文正是謚之極美,無以復加。”閱讀下面知識卡片,并結合文章探究范仲淹謚號為“文正”的原因。
“謚號”知識卡片??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敏而好學曰文;剛柔相濟曰文;德美才秀曰文;堅強不暴曰文。
??正:內外賓服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直道不撓曰正;精爽齊肅曰正;誠心格非曰正;淑慎持躬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摘自《逸周書?謚法解》)
【答案】D;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5/17 8:0:8組卷:8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①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司馬遷《陳涉世家》)/②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孟子《<孟子>二章》) B.①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②帝感其誠。(列子《愚公移山》) C.①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林嗣環《口技》)/②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陋室銘》) D.①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歐陽修《醉翁亭記》)/②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發布:2025/1/2 23:0:3組卷:34引用:1難度:0.7 -
2.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一簞食,一豆羹 食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君子成人之美 A.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B.蹴爾而與之 聚室而謀曰 C.萬鐘于我何加焉 苛政猛于虎也 D.鄉為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為業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也能經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發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4難度:0.5 -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得之則生/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B.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復前行,欲窮其林 C.今為妻妾之奉為之/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發布:2024/12/27 0:30:2組卷:56引用:4難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