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的實驗。他首先直接觀察鳶(老鷹)在空中飛動,地面上的影子也跟著移動,移動的方向與鳶飛的方向一致。然后在紙窗上開一小孔,使窗外“飛鳶的影子”呈現在室內的紙屏上,結果觀察到“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如圖所示,你認為下列哪種說法是正確的是(  )

          【考點】小孔成像的原理
          【答案】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10/4 5:0:1組卷:77引用:2難度:0.7
          相似題
          • 1.小科選取了“F”光源、帶小孔的紙板、光屏等材料,按如圖順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通過左右移動光源和光屏,開展“小孔成像”實驗。實驗中光屏上不可能出現的是(  )
            ?

            發布:2024/7/16 8:0:9組卷:100引用:0難度:0.5
          • 2.大約兩千四百年前,我國的學者墨翟和它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寧同學將兩個長度均為50cm,直徑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圖的儀器(M筒的直徑稍大,可以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動)。
            (1)小孔成的像是
            的實像(填“正立”或“倒立”);
            (2)小孔成像可以用光的
            解釋,所成的像與小孔的形狀
            (填“有關”或“無關”)。若直筒M、N位置不動,讓物體遠離N筒,像的大小
            (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發布:2024/8/1 8:0:9組卷:11引用:0難度:0.6
          • 3.大約兩千四百年前,我國的學者墨翟和它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像的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光同學將兩個長度均為50cm,直徑為5cm的直筒套在一起,做成如圖的儀器(M筒的直徑稍大,可以在N筒上并能前后移動)
            (1)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
            像。可以用光的
            解釋。所成的像與小孔的形狀
            關。
            (2)若直筒M、N位置不動,讓物體遠離N筒,像距
            ,像的大小
            (以上兩空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發布:2024/7/28 8:0:9組卷:248引用:6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