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九年級(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布:2025/6/29 17:0:10

          一、語文知識積累(20分)

          • 1.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問題。
            材料一
                  快節奏的生活、被              (濃縮/壓縮)的社交半徑等因素導致年輕人陷入交友困境。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年輕人覺得現實中認識新朋友困難。且相比文化娛樂更為豐富的一線城市,身處三、四線城市中的年輕人的這種感受更加              (熱烈/強烈)。
            (1)從材料一的括號內選擇符合語境的詞語,分別填入橫線處。
            材料二

            (2)學校統計了七年級同學們交友過程中通常考慮的因素,準備策劃相關活動,幫助同學們交友。請你結合材料二,完成下面的統計結果。
                  交友過程中,將“
             
            ”作為通常考慮因素的同學所占比重最大,將“
             
            ”作為通常考慮因素的同學所占比重最小。
            (3)同學們整理了一些有關交友的名言。請你結合其中一條,說說從中獲得的交友啟發。
            ①善人同處,則日聞嘉訓;惡人從游,則日生邪情。
            ②友誼是兩顆心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敲打。
            ③友誼是天地間最寶貴的東西,深摯的友誼是人生的一種安慰。

            組卷:0引用:2難度:0.5
          • 2.作者傅雷主要精通的語言(  )

            組卷:223引用:4難度:0.7
          • 3.古詩文名句默寫。
            “歌以詠志,詩以傳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的“
             
             
            ”表現的是濃郁深沉的思鄉思親之情;岑參《逢入京使》中的“
             
             
            ”抒寫了詩人遠涉邊塞時思念親人又不愿讓親人掛念的復雜情感;王維《竹里館》中的“
             
             
            ”傳達出詩人與自然對話、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愜意。

            組卷:1446引用:3難度:0.8

          二、綜合性學習(8分)

          • 4.某班以“創建美麗校園”為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中有一些問題,請你參與解決。

            (1)請你為我市實行的垃圾分類行動擬一則宣傳標語。
            答:
             

            (2)小明喝完牛奶,準備將牛奶盒扔進廚余垃圾桶內,請問你該怎樣對他說。
            答:
             

            組卷:2引用:0難度:0.9
          • 5.閱讀下面兩個名著片段,完成《水滸傳》的切片式考查。
            ??片段一:
            ??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為因身犯重罪,斷配滄州,去后存亡不保。有妻張氏年少,情愿立此休書,任從改嫁,永無爭執。委是自行情愿,即非相逼。恐后無憑,立此文約為照。
            ??片段二:
            ??林沖連忙叫道:“師兄,不可下手我有話說。”智深聽得,收住禪杖。兩個公人呆了半晌,動彈不得。林沖道:“非干他兩個事,盡是高太尉使陸虞候分付他兩個公人,要害我性命。他兩個怎不依他。你若打殺他兩個,也是冤屈。”
            (1)閱讀片段一和片段二,說說林沖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2)在為《水滸傳》人物立傳的專題探究中,同學們對林沖這一人物形象的評價意見不一,有人認為林沖的反抗是徹底的,有人認為林沖的反抗是不徹底的,你支持哪一種觀點?結合名著相關內容說說理由。

            組卷:23引用:4難度:0.5
          • 6.系統找不到該試題
          • 7.隸書字形寬扁,筆畫講究“蠶頭雁尾,一筆三折”。下列屬于隸書的一項是(  )

            組卷:1引用:1難度:0.8

          三、閱讀(32分)

          • 8.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下列各題。
            早發
            唐 韋莊
            早霧濃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門雞未唱,過客馬頻嘶。
            樹色遙藏店,泉聲暗傍畦。
            獨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詩歌題為“早發”,請簡要分析全詩是怎樣扣住“早”字來寫的。
            (2)詩歌尾聯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

            組卷:477引用:22難度:0.9
          • 9.閱讀《岳陽樓記》,完成問題。
            岳陽樓記
            北宋?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已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街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榷,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春和 四時之不同 萬流
            B.碧萬頃 上下 不敢出言以復
            C.連月不 日出而林霏 豁然
            D.覽物 或異二者 益慕圣賢
            (2)“檣傾楫摧”中的“傾”字和“一碧萬頃”中的“頃”字,有的同學在默寫的時候容易寫混。而如果能從內容和情感兩個角度進行思考,就不容易出錯了。請你從這兩個字中任選一個進行分析,以幫助同學們更準確地默寫。
            (3)滕子京在寫給范仲淹的一封信中說:“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請結合文章內容和主旨,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組卷:25引用:1難度:0.5
          • 10.閱讀下面的短文,完成問題。
            聽雨的奢侈      ①近日夜雨,雨水順著防盜網上的鐵皮一層淌下一層,響聲隨著雨勢,時驟時疏,時輕時重,朦朧中陡生一種靜謐、和諧、悠遠的美妙情感。
                  ②就像“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一樣,古時的雨與今時的雨自然無太大的區別,今時的雨點拍打樹葉、細潤花草、敲擊河灘、篩落水面的聲音與古時也決無一致,所不同的只是對雨聲的感受會因人、因時、因境、因情而異。例如,同樣是春雨,憂國憂民的詩人杜甫高興地放聲高歌:“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而晚唐的李建勛對春雨的感受就要復雜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賞,唯到詩家自有情。閑憶昔年為客處,悶留山館阻行行。”春雨所引發的是詩人對過往歲月的一種深情的懷念和咀嚼。南宋詞人蔣捷寫的那首《虞美人?聽雨》,對雨從感懷到慨嘆,更是把人生的悲涼況味傳遞至今,簡直痛入心髓。
                  ③我沒有經歷過歷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樣凄風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沒有如古人那般“秋來葉上無情雨,白了人頭是此聲”,對雨聲會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徹心髓,可在物質生活匱乏和豐裕時的感受卻迥然不同。
                  ④回想小時住在鄉下,最惱的就是雨天。雷鳴電閃風狂雨驟,令我惶恐萬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龜縮在被窩里,以幼稚的心靈感受大自然的神經,帶著驚恐惶惑,迷迷糊糊地進入夢鄉。即令是和風細雨,我也不太喜歡。因為我家離學校有好長一段路程。那時,家里窮,沒有雨傘,只有一個鍋蓋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陽尚可,遮雨則只遮個頭臉,衣褲難免要淋濕。冬春時節,沒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腳踩在涼冰冰的地上,更難受!所以那時夜半聽到嗒嗒的雨聲,在我絕不是一首抒情詩,它帶給我的是一種濕漉漉的難受和一層苦澀澀的無奈。
                  ⑤長大以后,我讀了許多書,特別是參加工作后,生活漸漸好起來,漸漸也喜歡起雨來了,不僅喜歡和風細雨,而且更喜歡狂風驟雨。因為此時在我看來,只有雨,沒有風,沒有雷電,也就缺之了震恐心靈的力度。別的毋庸贅言,在中國文學史上,要是只有狂風驟雨,而無雷鳴電閃,恐怕屈原就寫不出那奇譎瑰麗的杰作《天問》。正是大自然的雷電風雨觸動了大詩人心靈深處的怨屈、激憤、憂慮、沉痛、苦悶、彷徨、堅貞、無畏,才有了這篇流傳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許多大文學家如莎士比亞、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歡寫雷寫電寫風寫雨的真諦。
                  ⑥身居鬧市多年,已經難得再見山村那種雷鳴電閃的豪雨,除了臺風登陸,也少見那種狂風拔樹的驟雨和暴雨;水泥屋頂也使夜雨沒了那種“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韻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因此生出一種遺憾。但我還是喜歡雨,不論是“細聲巧作蠅觸紙”,還是“大聲鏗若山落泉”,自是一種難逢的天籟。寧心靜氣地傾聽那淅瀝的雨聲,對當今污染嚴重,整日籠罩在電視、歌聲、汽車、摩托喧置聲中的城市人來說,不啻是一種休息,一種調節,一種陶冶,一種享受。那雨聲是大自然與你的絮語,它輕輕地搓揉著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爭名奪利而生的郁悶和煩亂、疲憊和冷漠,喚醒你回歸大自然的親情,找回你那顆失落的平常心,帶給你一份平和的心態,讓你變得更加青春嫵媚、安詳可人,從此邁向生命的圓滿。因此,每當久晴不雨時,我就特別盼望著下雨。這時,不論是在白天還是在夜晚,聽到那呼呼的風聲,就好像在傾聽大幕揭開的前奏;聽到那嗒嗒的雨聲,仿佛是在欣賞一首大自然的贊美詩;而此時的閃電猶如閃爍變幻的舞臺燈光,隆隆的雷聲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黃鐘大呂了……
                  ⑦如是,我把聽雨說成是一場難得的奢侈,你也就不會覺得無稽和過分了吧。
            (1)聯系全文,簡要概括作者不同時期不同境況下聽雨的感受。
            (2)從全文看,作者舉杜甫、李建勛、蔣捷的例子,內容上和結構上分別起了什么作用?
            (3)作者為什么把聽雨說成是“一場難得的奢侈”?請結合段⑥分別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說說為什么“得”。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由雨夜聽雨“朦朧之中陡生一種靜謐、和諧、悠遠的美妙情感”起筆,以“我把聽雨說成是一場難得的奢侈”落筆點題,首尾照應,渾然一體。全文脈絡清晰,開闔自如,嚴謹有致。
            B.文章描寫了作者不同時期、不同境況下聽雨的感受,表現了作者經歷了人生風雨之后的淡然心境。表達了作者親近自然、回歸田園的美好愿望。
            C.作者把風聲比作“大幕揭開的前奏”,把雨聲比作“大自然的贊美詩”,把閃電比作“閃爍變幻的舞臺燈光”,獨特新穎而又貼切傳神,體現了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
            D.文章寫對雨聲的不同感受,實際也暗示了生命成熟的過程。在作者看來,既要保持青年人的熱情、激情。又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態,生命才能走向圓滿。

            組卷:6引用:1難度:0.3
          • 11.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問題。
            恐龍無處不有
            阿西莫夫
                  ①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了一些骨骼化石。該島是離南極海岸不遠的一小片冰凍陸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這些骨頭毫無疑問屬于鳥臀目恐龍。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系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要重要得多。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恐龍實際上并不適應寒冷的氣候,但1986年在南極確實發現了這種古老的動物的化石。
                  ⑤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幾十年前,人們發現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等,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謎。
                  ⑥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當板塊繼續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離開。
                  ⑦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以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⑧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并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
                  ⑨大約在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出四部分。北部就是現在的北美、歐洲和亞洲,南部是由現在的南美和非洲構成,最南部是現在的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⑩隨著時間的流逝,北美又與亞洲和歐洲分開,南美也與非洲相離。(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兩個陸塊在那里聚合并緩慢地褶皺變形。南極和澳大利亞也已相互分離。
            ?當大陸相互分離時,每一個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大陸也已完全分開。現在的每一個大陸都有自己的恐龍化石。
            ?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然而,這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大約經歷了一億年,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氣候變得越來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為冰天雪地。
            ?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那里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如果南極的冰雪層再薄一些的話,我們就可以找到它們。
            ?因此,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1)請認真閱讀全文,理清行文思路,幫助下面段落A回到最合適的位置,并簡要說明理由。
            A.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位置:
             

            理由:
             

            (2)分別指出以下句子主要運用的說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等。
            ②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
            (3)本文和《被壓扁的沙子》都談到了“恐龍”,一篇是通過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板塊構造”理論;另一篇是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通過學習這兩篇文章中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式,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

            組卷:63引用:3難度:0.3

          四、作文(50分)

          • 12.經過讀書節系列活動,同學們更加認識到讀書就是讀“人”,就是體味人情,感受人情之美。請以“你是我最_______的人”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
            ①請你在橫線上填入一個能體現自己情感態度的詞語,把題目補充完整,如“貼心”“感激”“牽掛”“欣賞”……
            ②文中不要出現真實的校名、人名。
            ③不套作,不抄襲。
            ④內容具體,中心突出,字數不少于500字。

            組卷:15引用:2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