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華崗中學八年級(上)月考語文試卷(12月份)
發布:2025/7/1 19:0:12
一、積累(24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猜想,這里雖然成了廢墟,但是,像馬蜂窩一樣、一間挨一間的房子周圍,總會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確實找到了一個泉眼,可惜已經干涸了。這里有五六棟沒了屋頂的房子,任由風吹雨打。旁邊還有一座教堂,鐘樓也已經坍塌了。這一切,讓人能想象出當時人們在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卻一點兒生氣也沒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陽快要把人拷焦了。在毫無遮攔的高地上,風吹得人東倒西歪。狂風呼嘯著穿過破房子的縫xì,像一只饑餓的野獸發出吼叫。我打消了在這里過夜的念頭。
(1)給文中加點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干涸
(2)文中有錯別字的一個詞語是“
(3)文中加點的“生氣”的意思是組卷:375引用:3難度:0.5 -
2.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hào hàn
②國家公祭日之長鳴警鐘zhèn lónɡ fā kuì
③為了這一著,面對技術封鎖,多少人dān jīng jié lǜ組卷:5引用:1難度:0.8 -
3.下列句子內容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成書于春秋時期,作者是孔子。 B.“不能讓這些充滿暴力的漫畫毒害我們的幼苗。”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C.“初出茅廬”中的“茅廬”本意是指劉備的住處。 D.“萬家燈火春風陌,十里綺羅明月天”描寫的是中秋佳節。 組卷:3引用:1難度:0.8 -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學校認真采納和聽取了同學們關于改善伙食的意見。 B.對于云旅游這種新興的旅游方式,約有71%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其存在過度美化之嫌。 C.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人語文能力強弱的重要標志之一。 D.“感動中國”展示的是一個國家的精神脊梁,彰顯的是一個民族。 組卷:12引用:1難度:0.8 -
5.根據要求默寫古詩文名句。
(1)馬上相逢無紙筆,
(2)
(3)《賣油翁》中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4)杜甫《望岳》中借齊魯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參天聳立形象的詩句是:“
(5)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形象地表達了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且代落花立意,傾吐心曲,表現崇高的獻身精神的詩句是:“組卷:4引用:1難度:0.9 -
6.根據“疾”的甲骨文的形、義演變,給下句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疾 疾,甲骨文 =
(大,人)+
(矢),像一個人被箭矢射中。本義:動詞,中箭受傷。
引申
→形容詞:快的,迅速的 引申
→動詞:憎恨,厭惡 引申
→形容詞:疼痛的 A B C D
②痛心疾首
③疾惡如仇組卷:16引用:1難度:0.5
二、閱讀(43分)
-
7.名著探究:跟著法布爾做科研。
研究方法 具體事件 科研精神
野外觀察法事例一:長時間趴在地上觀察螞蟻
事例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用炮聲檢驗蟬是否是聾子 組卷:61引用:2難度:0.8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口罩元賓 ①郭炎炎剛走下班車便摘下口罩,仰頭張嘴做了幾次深呼吸。他已經坐了兩個多小時的班車,戴了一路的口罩,憋得有點兒難受。在車上,他幾次摘下口罩,都遭司機喝令“戴好口罩”。疫情反彈,新變種毒株肆虐,公共場合必須戴口罩。
②時令已經過了白露。早晨起來還有點兒涼意,但太陽一出來,氣溫就像吹氣球似的迅速飆升。現在才十點來鐘,已是晴朗朗的天空,火辣辣的太陽,熱烘烘的空氣。天氣熱得像他的名字一樣“炎炎”。他拉起皮箱,穿過級路,朝進城的公交站牌走去。
③這個站臺是進城的第一個站點,主要接納從兩個山區縣城走向全國的客人。公交站臺坐北向南,太陽直射到站臺上。等車的人大都躲到站牌后面的陰影里。有人告訴他每半小時有一輛公交車,剛剛開走一輛。陰影里再擠不上人了。他張望了一下來時的人行道旁,有一棵碗口粗的銀杏樹,樹影比傘大一點。他拉起皮箱向樹下走去。
④一輛班車停在一級路口。車上下來父女倆,女兒是一位嬌小的戴眼鏡的學生。她背著一個小包,走了沒幾步,便摘下口罩。父親是一位農民,是送女兒上學的。他一手拖著行李箱,一手拄著拐杖,走在女兒后面。他左腳向前邁出,身體前傾,右手提著拐杖向前一頓,再慢慢拖動僵直的右腿。他的膝關節似乎是僵硬的。
⑤父女倆走到郭炎炎的身旁停下。“叔叔,這里還有點兒樹影,上來休息一會兒吧。公交車還有二十來分鐘女孩父親側轉了身子。郭炎炎跳下臺階,幫他把皮箱提上臺階,然后又順手拉了他一把。女孩父親把口罩拉到下巴底下深情地說:“謝謝!我是膝關節炎,還有少許積液,行動不便。”
⑥女孩嬌嗔地說:“不讓你送,你偏送。”
⑦“你第一次上大學嘛!”女孩父親樂呵呵地說。
⑧“哪里上大學?”郭炎炎忙問。
⑨“南京。”女孩臉上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⑩“我也是南京。”郭炎炎興奮地說,“你們幾點的車?”
?“十二點半的車。還有一個半小時。”女孩父親看了一下手機。
?“我十一點半的車。”
?“車來啦——”有人喊道。
?人們一窩蜂似的涌向站臺,翹首盯著開來的公交車。郭炎炎一手拉著自己的皮箱,另一只手拉著女孩父親的皮箱,“咕嚕嚕”地向站臺急走。
?公交車停在站臺邊。人們推操著上了車。車下只剩下郭炎炎和父女倆。郭炎炎先把女孩父親的皮箱搬上車,然后再把自己的皮箱搬上車,再伸出手把女孩父親拉上車。司機把車門關好,公交車緩緩啟動。
?“戴上口罩。”司機嚴肅地說。
?郭炎炎趕忙在身上摸索,“呀,口罩丟了。”
?“我口罩也找不見了。”女孩也慌忙說。
?“我囑咐你幾次,不要把口罩摘下,你不聽。”女孩父親一邊埋怨著女孩,一邊在身上翻口袋。他們的一舉一動司機都在反光鏡里著得一清二楚。全車只有郭炎炎和女孩沒有戴口罩,于是司機踩住了剎車,打開了車后門:對面商店有口罩。
?郭炎炎對女孩說:“我去買兩個,你不要去了。”說完便沖了出去。
?片刻,郭炎炎氣喘吁吁地跑上車:“商店里口罩賣完了。”
?“沒口罩下去。”司機吼道。
?“我這里還有一個,你先走,再遲就趕不上高鐵了。”女孩父親從皮箱里搜尋出一個綠色的口罩。
?郭炎炎遲疑地望著口罩。
?“我們下去買口罩還來得及。”女孩從父親手里拿過口罩塞到郭炎炎的手里。父女倆從后門下了車。
?公交車開動了。郭炎炎扭頭注視著窗外漸行漸遠的父女倆,他的眼睛濕潤了。他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怎么沒有問他們去南京哪個大學呢?”
選自《小小說選刊》,有刪改(1)結合全文,下列對第①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交代“公共場所必須戴口罩”的特定背景,點明戴口罩的必要性。
B.以“疫情反彈”暗示故事發生的特殊環境,渲染了緊張、冷峻的氛圍。
C.開篇點題,與后文時不時提及“口罩”遙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嚴謹。
D.為下文郭炎炎和女孩因為沒有口罩而被司機粗暴地趕下車埋下了伏筆。
(2)請結合上下文品析下面的句子。
①他左腳向前邁出,身體前傾,右手提著拐杖向前一頓,再慢慢拖動僵直的右腿。他的膝關節似乎是僵硬的
②“沒口罩下去。”司機吼道。
(3)在討論誰是主人公這個話題時,有同學認為是郭炎炎,有同學認為是女學生父女。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及理由。
(4)原文投稿時最后一段中畫線句子是如下結尾。請說說哪個結尾更好?為什么?
原稿:其實他倆完全可以提前離開的,但他倆卻把口罩給我……組卷:7引用:1難度:0.5 -
9.閱讀《學會與自己相處》,完成下列各題
學會與自己相處
①社會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對如何與自己相處。哲學家芝諾被問及:“誰是你的朋友?”他說:“另一個自我。”學會與自己相處,其實就是找到另一個自己--把腳步放慢,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去思考,成為一個能夠充滿智慧的人。現實中,有些人習慣于觥籌交錯、熙來攘往,一旦一個人就變得快要窒息、難以忍受;一些人有時也想安靜下來給自己“充充電”,沉思工作或人生方面的問題,但總是擋不住喧囂與世俗的誘惑,像旋轉的陀螺一般總也停不下來。長此以往,只會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業績陷入“雙低谷循環”。
②學會與自己相處,不是追求寂寞、封閉自我,更不是對自身的交往能力設限,而是讓自己的心靈變得祥和安寧,心境變得清澈如水,在沉潛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這份沉靜,無論是對于涵養個人的人生智慧,還是培育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回溯歷史,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27年,徐霞客寫《徐霞客游記》用了34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用了27年,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沒有獨處時的思考,這些成就是很難取得的。如今,在一些發達國家,不少年輕人會選擇給自己安排一個“間隔年”,以便在一段相對安靜的生活中思索人生、規劃未來。因此,我們在學習與社會打交道的同時,也應學會自己與自己相處,葆有享受獨處的積極心態。
③與自己相處,前提是保持高尚的價值追求。有什么樣的人生追求,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選擇,應當自覺校準人生坐標,培養自省、敬畏、慎獨意識,通過對生命的思考,排除外界紛擾對內心的侵襲。提升與自己相處的能力,關鍵在于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知識是提升修養的精神食糧,應當善于把零星的時間“焊接”起來,以永不滿足的態度去對待學習,不斷用新知識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用知識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虛、意志消沉。激發與自己相處的智慧,貴在增強直面現實的思辨能力。與自己相處并非與世隔絕、離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獨立,應當以哲學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準現實問題,努力獲得更多規律性認識。
④一個民族,總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學會與自己相處、享受與自己相處,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嘗試。我們與其在喧囂中消耗光陰,不如借助與自己相處延伸生命、蓄積力量。
《人民日報》( 2018年11月20日 有刪改)(1)本文要闡述的觀點是什么?
(2)閱讀全文,判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第①段引用有人與芝諾的對話引出學會與自己相處的內涵,并用現實中的反例讓人們認識到不會與自己相處的危害。
B.第②段著重列舉名人的事例和一些發達國家年輕人的做法論證了學會與自己相處無論是對于涵養個人的人生智慧,還是培育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
C.第③段先論述了與自己相處,前提是保持高尚的價值追求。又論述了激發與自己相處的智慧,貴在增強直面現實的思辨能力。最后闡述的是提升與自己相處的能力,關鍵在于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
D.第④段號召人們學會與自己相處、享受與自己相處,做仰望星空的人。
(3)下面是《論語》中關于提高個人素養的兩則語錄,哪一則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請簡要說明理由。
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②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組卷:37引用:1難度:0.8 -
10.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小題。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1)閱讀古詩,完成對話。
奇奇同學:同樣表現高度,兩位詩人各具巧思。甲詩中一個“割”字描繪了泰山將天色分割,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你知道乙詩是如何描寫飛來峰上的塔之高的嗎?
妙妙同學:我知道
(2)登上高山,極目遠眺,詩人往往有感而發。兩首詩的最后兩句所抒發的情感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具體分析。組卷:95引用:4難度:0.5 -
11.閱讀下列選文,完成問題。
【甲】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歌,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乙】 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也。永明十年,上表辭祿,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宮,名金壇華陽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漢有咸陽三茅君得道來掌此山故謂之茅山。”乃中山立館,自號華陽隱居。遍歷名山,尋訪仙藥。每經澗谷,必坐臥其間,吟詠盤桓,不能已已。時沈約為東陽郡守,高其志節,累書要之,不至。性好著述,尚奇異,顧惜光景,老而彌篤。
(節選自《梁書?陶弘景傳》)(1)選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詢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A.四時俱備 時沈約為東陽郡守 B.自康樂以來 自號華陽隱居 C.累書要之 便要還家 D.乃中山立館 乃不知有漢
①實是欲界之仙都。
②性好著述,尚奇異,顧惜光景,老而彌篤。
(3)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昔 漢 有 咸 陽 三 茅 君 得 道 來 掌 此 山 故 謂 之 茅 山
(4)【甲】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中可以印證的具體語句是“
(5)【甲】結尾處“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一句有何言外之意?組卷:517引用:3難度:0.5
三、寫作(50分)
-
12.端午將至,粽葉飄香。富國路中學組織部分同學走上街頭,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
(1)大家發現個別食品店鋪的招牌存在一些問題,請從下面任選一個招牌并對店主進行勸導。
①誠信雞旦店 ②飄香混沌店
(2)大家發現一家食品店打著“與你同行,‘粽’情端午”的廣告語,小偉同學認為這樣的廣告很好,小華同學認為不好,你同意誰的看法?請說說理由。組卷:13引用:2難度:0.5 -
13.時光匆匆,一眨眼,同學們現在已經是初中畢業班的學生了。自進入初中以來,你肯定經歷過風雨,也見到過雨后彩虹。經歷過挫折磨難,也曾收獲過掌聲。你,一直都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請結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體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
①題目自擬,自定立意,文體不限,但不要寫成詩歌或戲劇,也不要寫成書信體。
②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襲,不要套作。
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人名和地名。組卷:8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