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九年級(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布:2025/7/4 3:0:17
一、語文積累與運用(35分)
-
1.古詩文默寫。
(1)
(2)海內存知己,
(3)《關雎》中“
(4)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組卷:5引用:1難度:0.5 -
2.名著閱讀。
(1)“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一句出自名著《水滸傳》中
(2)《水滸傳》中你最欣賞的人物和最討厭的人物分別是誰?請做簡單的評價。組卷:338引用:3難度:0.5 -
3.知行中學七年級五班正在開展“保護動物,和諧家園”的主題活動,請你積極參與,完成下面的題目。
(1)活動一:調查了解。為了了解本地區野生動物的保護情況,同學們決定進行一次調查活動。如果讓你負責這次調查表的設計,請你完成下面的表格。調查目的 ① 調查形式 走訪 調查問題 ②
(3)活動三:詩詞積累。回到班級,同學們又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動物詩詞接龍活動,請你寫出兩句含有動物名的詩句。組卷:56引用:4難度:0.6
二、閱讀(55分)
-
4.報刊閱讀。
??學校準備舉辦“科技創新成就展”,請你參與。
【材料一】
??①過去一年里,中國航天砥礪奮進,勇攀高峰,逐夢太空的腳步行穩致遠。中國航天正不斷書寫探索太空的新篇章。
??②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深空探測能力顯著提升。從地月系到行星際,我國邁出星際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2021年2月10日,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進入大橢圓環火軌道,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5月15日,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記。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開始巡視探測,100天行駛距離突破1000米。6月11日,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首批科學影像圖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具有里程意義的進展,彰顯出中國航天的創新自信。
??③月球探測任務科學研究取得新進展,軌道器與月球車任務刷新紀錄。2021年3月,嫦娥五號軌道器成為中國首個進入日地L1點探測軌道的航天器,開展拓展任務。嫦娥四號著陸3周年之際,玉兔二號月球車行駛里程突破1000米。與此同時,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工作不斷推進,中國科學院發布最新研究成果,證明了月球直至19.6億年前仍存在巖漿活動,填補了人類對月球晚期演化歷史認知的空白。
??④中國空間站完成階段性目標,載人航天實現新突破。2021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升空,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成為中國空間站首批“訪客”。10月16日,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乘坐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升空,成為中國空間站第二批“訪客”。多次出艙、太空授課、在軌實驗……太空中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跡讓人印象深刻。
(摘編自馮華余建斌《中國航天筑夢蒼穹》,《人民日報》2022年4月25日)【材料二】
??①“天問一號”開啟火星之旅,“羲和號”實現太陽探測零的突破,“神舟十三號”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2021年,我國科技創新成果收獲滿滿。接下來的2022年,如何乘勢而上,持續發力?
??②持之以恒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過去一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2.79萬億元,同比增長14.2%,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44%。其中,基礎研究投入已經達到了1696億元,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達到6.09%。基礎研究做得越好,我們在科技發展上的主動性和前瞻性就越強。筑牢根基,也要夯實人才基礎。2021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了300多個青年科學家項目,助力青年科研人員領銜掛帥;探索首席科學家負責制,鼓勵支持首席科學家團隊勇闖科學的“無人區”。
??③為更好地凝聚戰略科技力量,下一步,我們將聚焦制約科技自立自強最緊迫的痛點難點發力,狠抓改革落實落地。
??④推動企業以更大力度投入科技創新。國家將著力加強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加強在科技重大頂層設計重大決策方面企業的參與,在項目形成、項目投入項目組織、項目評價方面,進一步加強參與度、話語權。在2021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的860余項中,企業牽頭或參與的有680余項,占比高達79%。同時,使更多的企業加入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化等方面的科技創新活動中。
(摘編自楊舒《2022年,科技創新如何持續發力》,《光明日報》2022年2月26日)【材料三】
??問:執行本次飛天任務,有什么感受?
??陳冬:能夠再次執行飛天任務,是組織對我的信任,更是對我的考驗。12年朝夕相處,兩年半的任務訓練,我們乘組彼此越來越熟悉、配合越來越默契。我們身上雖然有壓力,但更多的是完成任務的信心決心。
??問:準備此次飛行任務,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如何?
??劉洋: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遠超想象。出艙活動訓練強度最大、訓練時長最長。第一次參加艙外服水下試驗,在120多公斤的服裝中才工作了三四個小時,手就已經抖得拿不住筆,握不住拳。而將來真正的出艙活動,一次就妥連續工作七八個小時。
??問:“太空出差”半年,有什么期待?
??蔡旭哲:最期待問天艙、夢天艙和天和核心艙對接后太空家園建成的那一刻。
??劉洋:我們會心懷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國的榮耀寫滿太空。
(摘編自余建斌《對話神舟十四號航天員》《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前來報到!》,《人民日報》2022年6月5日)(1)展會請你做講解員,請簡要概括材料一中我國航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根據材料二、材料三,請你探究中國航天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
(3)根據上述材料,請你為本次“科技創新成就展”擬一個標題(有一定文學色彩,不超過10個字),并簡述理由。
(4)文雅說科技改變生活,請你聯系實際,談談科技發展對學習和生活產生的積極影響。組卷:193引用:6難度:0.5 -
5.閱讀回答問題。
少小蘆葦
徐剛 ①我為童子時,與我為伴的是崇明島的蘆葦和溝邊地頭的芳草野花。
②我不知道蘆葦算不算草,它比我高大得多。民溝邊沿蘆葦成帶,從燒柴到做籬笆墻、編蘆席、吃蘆根、包粽子,蘆葦和崇明島上農人的生活纏結著,我也在其中。
③當寒冷的、單調的、不是落雪就是落雨的冬天過去,喜鵲發出第一聲“喳喳”時,麻雀也從屋檐底下的小窩里飛出來了。越冬的麻雀從不在冷雨中現身,但會在雪地上蹦蹦跳跳,它們是在賞雪嗎?母親告訴我,麻雀離我們最近,鄉下多茅屋,人住屋里,它住檐下。但麻雀從不吃人類給予的飯食,遠遠地和人保持距離,當年麻雀風骨凜然也。
④但,我迫不及待想做的是趴在溝岸邊沿,看蘆葦有沒有出土——鄉人謂之“葆青”。隨著第一陣春風、第一場春雨的到來,地氣漸漸變暖,溫柔著凍土,蘆芽尖便應時而動。然而要尋找蘆芽尖并不容易,必須趴在溝沿上仔細察看。它們尚未出土,但周邊的泥塊已經開裂破碎,那正是尖尖蘆芽的藏身處。你看見它,就是看見了一根蘆葦、一片蘆葦、一個大蘆蕩生命故事的開始。第二天清晨再去溝邊,那蘆芽尖趁夜深人靜,已經破土而出,鵝黃色,約一寸的樣子。它顯得羞澀、孤獨,它東張西望,有點不知所措。好在蘆葦家族的后代們紛紛出土,大約在第三天,蘆芽們便可以互通聲氣了。
⑤后來知道,蘆葦,是多年生的高大禾草,生長在溝渠河堤或沼澤地帶,在江畔海灘則成群結隊成為蘆蕩。蘆葦有纖纖風骨,迎風直立,搖曳生姿,多野趣。秋冬的蘆花雪白,站在蘆葦頂端,古人稱之為“立雪”,康有為喜用之。蘆葦多別稱:“葦”“蘆”“蘆筍”“蒹葭”。
⑥崇明島的“原住民”是蘆葦和螃蟹,1600年前即唐朝武德元年,崇明沙洲初露水面,有漁樵者好奇,登島一望,蘆葦無邊,大喜過望之后,卻受了驚嚇,蘆葦根腳下的淤泥中有雙螯高舉的螃蟹正索索有聲,口吐白沫,橫行其間。舊志稱,“崇明集八方美壤”,是說泥沙堆積而成的崇明島,其土壤之源皆出自長江上游各州縣之地,由此也帶來了蘆葦的種子,但不知螃蟹何以出,待考。崇明的農民中有些人會念《詩經》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句。少小時我被品元伯告知:“‘白露為霜’‘在水一方’,寫的就是崇明島。”崇明有耕讀風氣,多私塾,田野地頭便多了點書卷氣。《詩經》所寫是崇明沙島嗎?形似而實不似也。倒是說明,封閉在孤懸海外的小島上的農人,他們渴望文化,他們把僅知的一點詩句,在想象中與本土本島聯結起來了。有時,對與錯并不重要,審美的覺醒是如此可愛、奇妙。鄉間的習慣,在雨天或農閑時,會恭敬地把私塾先生請來講《論語》,也講《山海經》,我是最小的旁聽者。
⑦我家門口有一條民溝,兩岸是青翠茂密的蘆葦帶,春天,長著各色野菜野花。夏日炎炎時我們便泡在水里抓著蘆根“打腳洞”,學游泳,看被驚擾的鯉魚翻跟斗、跳龍門。到了晚上月上柳梢頭,母親在紡紗,我會在門口看那影影綽綽的蘆葦。夜色為蘆葦披上了朦朧,有風,兩條濃淡不均的黑影搖曳著,搖著搖著,搖進了我的心田里。
⑧浪跡江湖時,我一直回味這搖曳與涌動,搖曳在我的夜行路上,涌動在我的思鄉夢里,于是我的夢便搖曳、涌動著江湖夜雨。
(本文摘自公眾號“光明文藝”)(1)文章第②段說,“蘆葦和崇明島上農人的生活纏結著”,讀全文,完成任務。
①說說“纏結”在文中的含義。
②簡單梳理“蘆葦”和“崇明人”“纏結”的點點滴滴。
(2)賞析語言,體會其妙處。
A.第二天清晨再去溝邊,那蘆芽尖趁夜深人靜,已經破土而出,鵝黃色,約一寸的樣子。它顯得羞澀、孤獨,它東張西望,有點不知所措。(修辭的角度)
B.夜色為蘆葦披上了朦朧,有風,兩條濃淡不均的黑影搖曳著,搖著搖著,搖進了我的心田里。(物我交融的角度)
(3)小文在朗讀文章第⑧段時,將四處“我”都作了重音處理,你能從抒情的角度,體會其朗讀設計的用意嗎?
(4)讀完本文后,你體會到標題“少小蘆葦”中承載了作者的哪些情感?組卷:38引用:2難度:0.3 -
6.文言文閱讀。
[甲]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乙] 明日,宿旦子岡①。甫②行數里,見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蓋江北之俗,婦女亦耕田力作,以視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產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騎步行,過一農家,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④衣,間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株郁郁然,兒女啼笑,雞鳴犬吠。余顧而慕之,以為此家之中,有萬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遠甚也!
——選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記》[注]①旦子岡:在江蘇省江寧縣附近。②甫:剛。③洵(xún):確實。④浣:洗。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仿佛若有光
②悉如外人
③其丈夫方擔糞灌園
④自恨不如遠甚也
(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屋舍儼然 見四野禾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余顧而慕之 C.其中往來種作 其丈夫方擔糞灌園 D.不足為外人道也 以為此家之中
①其 中 往 來 種 作
②其 丈 夫 方 擔 糞 灌 園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間。
(5)[甲][乙]兩段文字所展現的社會生活圖景有什么共同之處?組卷:328引用:3難度:0.5
三、寫作(55分)
-
7.給材料作文。
李蘭娟,從2003年抗擊非典,到2013年防控H7N9禽流感,再到此次阻擊新冠肺炎疫情,她始終沖在第一線。當年逾古稀的她摘下口罩,臉上壓痕清晰可見的照片令人動容。73歲的李蘭娟在疫情發生后第二次來到武漢,帶來了“李氏人工肝系統”“四抗二平衡”等救治模式,從防治重癥病人轉為危重癥、預防繼發細菌感染、減少肺纖維化發生等幾方面入手,對患者進行治療。她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一待就是一個月,那張讓眾多網友淚目的臉部勒痕特寫照片,就來自于她從ICU病房出來脫下防護服的瞬間。李蘭娟說:“院士是一份責任和使命,我的角色永遠是醫生。”她始終以治病救人為自己的天職。多年來,李蘭娟潛心研究國際前沿課題,取得了一個個重大科研成果,是我們的英雄和榜樣!
上面這則材料至少給了我們以下一些有益的啟示:要有擔當精神;要有甘于奉獻的精神;要有敬業精神。
請根據以上材料,自選角度,寫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寫文章主旨必須從所給材料中提煉,但不要對材料擴寫續寫和改寫,不得抄襲,不要套作;
②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自選(詩歌、戲劇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組卷:5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