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九年級(下)月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7/4 15:0:18
Ⅰ、閱讀(55分)
-
1.閱讀課文《山水畫的意境》,回答問題。
文中引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有什么作用?組卷:1引用:0難度:0.8 -
2.閱讀議論文,完成下列各題。
利劍總是對精神俯首稱臣
高國成
①拿破侖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精神,從長遠說,精神總能征服利劍。
②一名軍人過硬的本領,是拳頭暴是意志;一支軍隊可持的法寶,是武器裝備更是戰斗精神。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上,無論是對抗反動派軍隊,還是對壘日本侵略軍,我們從來沒在武器裝備上占有絕對優勢,但總能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其中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軍具有“逢敵亮劍、英勇頑強”的血性虎氣,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這也充分印證了這樣一句真理:利劍總是對精神俯首稱臣。
③如今,少數吃著薯片、看著大片、玩著芯片長大的年輕官兵,對強敵有少許“恐高心態”,對精神能否戰勝利劍有所懷疑,對傳承軍人血性的意義認知不足,對立足現有裝備打勝仗的信心、決心不足。有的唯技術論,認為技不如人,打贏勝算不大;還有的唯武器論,認為器不如人,無法與對手較量。
④劍之利靠科技,劍之雄靠士氣,劍之魂靠血性。戰場不僅是武器裝備的對抗,更是軍人血性和勇氣的較量。精神上有了“恐高癥”,戰場上就無法搶占勝利的“制高點”。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觀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武器裝備上的不足可以通過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來彌補,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準備”不到位,未戰先怯、遇敵先慫,何足一戰?
⑤戰爭的勝負,四分之三取決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決于實際力量的對比。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一個軍擁有坦克430輛,我初入朝的6個軍無一輛坦克;美軍一個步兵師擁有電臺1600部,我一個軍才數十部,僅裝備到營,營以下通信依然靠軍號和哨子。但是,志愿軍打贏了戰爭,獲得了對手的尊敬,靠的就是“東方之謎”的神奇、“鋼少氣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動①”的震撼。!
⑥氣為兵神,勇為兵本。氣實則斗,氣奪則走。缺失戰斗意志,喪失必勝信念,打仗必敗!甲午戰爭中,清軍與日軍的裝備差距不大,但少數官兵沒有敢于亮劍、刺刀見紅的拼命精神,一遇強敵,要么逃跑,要么投降。如此恐懼心理、恐戰心態,再先進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滅的命運。
⑦槍是不會自己動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來駕馭。朱德元帥也說過:“勇敢加技術,就戰無不勝。”未來戰爭中,武器在戰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但武器依然要靠人來操作,人始終是武器的靈魂和主宰。有了人的現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與裝備才能完美結合,發揮最大戰斗力。
⑧心勝則興,心敗則衰。真正的力量,發自內心。如果內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裝備力量、技術力量來彌補,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壯觀、多么強大,恐怕都難以支撐。除了勝利一無所求,為了勝利一無所惜!作為新一代革命軍人,必須具有敢于亮劍、血戰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選自《解放軍報>)
【注】①原木在移動:朝鮮戰場上,被凍僵的志愿軍戰士,雖動作僵硬如原木,但仍沖鋒不止,視死如歸,讓敵軍肝膽俱裂。于是聯合國軍士兵用“原木”來稱呼讓他們震驚不已的中國軍人。
(1)請簡述本文的寫作目的。
(2)請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3)結合語境,說說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精神上有了“恐高癥”,戰場上就無法搶占勝利的“制高點”。
(4)下面一則材料能否證明第⑥段的觀點?請說明理由。
進攻意大利時,為了出奇制勝,拿破侖派了一支部隊翻越高山,經過一條冒險的“死亡之路”。每當部隊遇到特殊困難,雄壯的沖鋒號聲就會響徹群山之巔。盡管在危險的攀登中到處充滿了障礙,導致部隊被拉長到30公里,但始終沒有一個士兵掉隊。四天之后,這支部隊猶如神兵突然出現在意大利平原。
(5)通讀全文,選出下列對選文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
A.文章開頭引用拿破侖的名言,是專門為了引出本文的論題:利劍與精神。
B.本文論證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問題,②至⑥段分析問題,⑦至⑧段得出結論。
C.作者認為,未來戰爭中,武器在戰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會有所提升。武器是靈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裝備完美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戰斗力。
D.第⑧段畫線句和第②段畫線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結尾處又出現,是再次發出號召,強調新時代革命軍人必須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組卷:329引用:8難度:0.5 -
3.天機星宿顯靈神,翩翩羽扇若王孫。黃泥崗上成義士,蓼二洼下表忠魂。經天緯地八卦陣,博古通今五行門。一生主意憑誰斷,空留孤名滿昆侖。
《水滸傳》中的這首人物贊詩寫的是組卷:2引用:2難度:0.5 -
4.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問題。
嫦 娥
【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下列對本詩內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句寫的是室內的景象,“燭影深”間接地反映了嫦嫂身處孤獨的境地中。 B.第二句以星空的變化來表明長夜將逝、天將破曉,也暗示嫦娥徹夜未眠。 C.第三句揣度了嫦娥的心理活動,表明今天的一切是當初“偷靈藥”所致。 D.最后一句寫嫦娥面對碧海青天,夜不能寐,突出了她對自己不光彩的偷竊行為十分自責和內疚。 組卷:5引用:1難度:0.5 -
5.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題。
【甲】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富貴不能淫》)【乙】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①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②往送之門,戒之曰
③所以動心忍性
④衡于慮
(2)翻譯句子。
①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3)【甲】乙】兩文采用了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請簡要分析。
(4)《孟子》中的至理名言,對我們為人處事、立業治國都有很好的借鑒和警示作用,讀完【甲】【乙】兩文,你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示?組卷:13引用:2難度:0.7
Ⅱ、表達(65分)
-
6.10月7日是重陽節,重陽有“秋游賞菊”的習俗,同學們來到北海公園參觀菊花展。請閱讀“北海公園菊花展”的材料,完成各題。
菊花展主展區在北海闡福寺,這里平日里無人,十分靜①,開展后便熱鬧了起來,那畫面真是【甲】人聲鼎沸。當人們走進展區,霎時會被眼前的各色菊花深深吸引。那叢叢簇簇的菊花隨風搖擺,像②的少女翩翩起舞,無比③。闡福寺院內共設置14間展棚,集中展示了一千余盆利用短日照技術調控花期的各種菊花。前院及周邊還散布著懸崖菊、多頭菊、并蒂菊等各種菊花。特別是并蒂菊,五六朵菊花并列生長在一條莖上。雖然它們的朝向不同,但是花朵緊緊貼在一起,像姊妹永不分離一樣。這園內的景象極好,令人【乙】嘆為觀止。懸崖菊、塔菊、球菊、多頭菊也相映成趣:有的全部盛開,爭奇斗艷;有的好似在捉迷藏,在花葉的遮蔽下【丙】呼朋引伴;還有的含苞待放,好像在貯蓄力量,想早些看看這五彩繽紛的世界……
(取材于《北京晚報》有增刪改動)(1)文段中加點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A.霎時(chà) 并蒂(dì) 貯蓄(chǔ) B.霎時(chà) 并蒂(tí) 貯蓄(zhù) C.霎時(shà) 并蒂(dì) 貯蓄(zhù) D.霎時(shà) 并蒂(tí) 貯蓄(chǔ) A.①靜秘 ②嬌媚 B.①靜秘 ②驕媚 C.①靜謐 ②驕媚 D.①靜謐 ②嬌媚 組卷:17引用:1難度:0.8 -
7.請你根據11月13日靜安中學的活動信息,為靜安中學校刊寫一則消息。要求:注意文體結構及六個組成要素,150字左右。
活動對象 靜安中學全體師生 活動時間 11月13日 活動主題 消防安全演練 活動內容 消防安全知識宣講和消防應急疏散演練 活動目的 全面做好消防工作,確保師生生命安全,了解學校消防逃生路徑,培養在火災等突發事件時的應變能力 活動意義 進一步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嚴防校園突發事件發生,進一步提升安全意識、應變能力,保障人身安全,構建平安校園。 組卷:9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