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江蘇省無錫市長涇片區八年級(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布:2025/7/6 6:0:12
一、積累與運用
-
1.系統找不到該試題
-
2.下列加點成語使用有錯的一項是( )
A.烈士們為國奉獻、視死如歸的光輝事跡將千載萬世永不磨滅。 B.那些保家衛國的英雄為了人民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的事跡永垂不朽。 C.像他這種奮不顧身、見義勇為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 D.他嘴上雖然沒有說不對,心里卻不以為意。 組卷:653引用:4難度:0.8 -
3.古詩文名句填空。
(1)知者樂水,
(2)
(3)浮光躍金,
(4)
(5)走進古詩文,能感受到古人逆境中向上的精神力量。《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劉禹錫用“組卷:2引用:1難度:0.5 -
4.下列句子組成語段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
①“仁”的另一義是果核的內里,如桃仁、杏仁等,它是個有生機的活物,種在地上能發芽。
②“仁”是儒家極為重要的一個范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③因此,在孔子那里,仁是道德的根基和最高境界。
④《說文解字》釋“仁”為“親也”。“仁”即對人友善、相親。
⑤從這兩層意思出發,“仁”既有惻怛慈愛之意,又有生生不息、利人活物的氣象。A.④③①⑤② B.②④①⑤③ C.④②③①⑤ D.②④③①⑤ 組卷:71引用:6難度:0.5 -
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小題。
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一個人高興的時候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唱;一唱三嘆的叫別人回腸蕩氣。唱嘆再不夠的話,便手也舞起來了,腳也蹈起來了,反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碰到節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或一唱眾和,或彼此競勝。傳說葛天氏的樂八章,三個人唱,拿著牛尾,踏著腳,似乎就是描寫這種光景的。歌謠越唱越多,雖沒有書,卻存在人的記憶里。有了現成的歌兒,就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隨時揀一支合適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悶。若沒有完全合適的,盡可刪一些、改一些,到稱意為止。流行的歌謠中往往不同的詞句并行不悖,就是為此。可也有經過眾人修飾,成為定本的。歌謠真可說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隨口唱。徒歌也有節奏,手舞腳蹈便是幫助節奏的;可是樂歌的節奏更規律化些。
到了《詩經》時代,有了琴瑟鐘鼓,已是洋洋大觀了合歌謠的節奏,最主要的靠重疊或叫復杏;本來歌謠以表情為主,只要翻來覆去將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著廢話。重疊可以說原是歌謠的生命,節奏也便建立在這上頭。字數的均齊,韻腳的調協,似乎是后來發展出來的。有了這些,重疊才在詩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將那些歌謠記錄下來,便是最初的寫的詩了。
(選自朱自清《經典常談》)(1)材料中,原始歌謠有哪些主要用途?
(2)如何理解歌謠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組卷:19引用:5難度:0.5 -
6.漢字“月”“刃”“河”“信”的造字方法分別屬于( )
A.象形、指事、形聲、會意 B.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C.指事、象形、形聲、會意 D.指事、象形、會意、形聲 組卷:73引用:2難度:0.9 -
7.系統找不到該試題
二、閱讀理解
-
8.解釋加點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策組卷:13引用:2難度:0.7 -
9.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新華網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吳植、魏當來自漢江的一庫清水從渠首傾瀉而出,蜿蜒北上,澤被北方時,有一個需要我們銘記的群體——移民。為成就中國半個世紀的調水夢想,湖北、河南34萬多庫區移民告別了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水土,放棄了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的生計,服從了遷徙再遷徙、改變再改變的命運。
這是繼三峽工程之后,我國規模最大的水庫移民“大遷徙”,其強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幾無前例。沒有這群人巨大的付出與犧牲,南水北調這項世紀工程不可能成功。
南水北調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態調水工程,旨在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的現12月正式通水,主要向京津冀豫地區送水。為實現中線工程調水目標,湖北省十堰市5個縣市區18萬多人口,以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16萬多人口必須搬遷。
鄂東黃岡市團風鎮黃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近200個外遷移民安置點之一。4年前,鄂西北鄖縣安陽鎮有874戶3721人跨越千里,把新家安在這里。
可當初,沒有人樂意遷往他鄉。按照移民政策,時任安陽鎮余嘴村黨支書的趙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為了用實際行動說服和帶領大家,他主動選擇外遷,舍下80多歲的父母。趙久富的父親心中不舍,嘴上卻說,你是干部,要是你不帶頭走,南水北調就辦不成了。
剛到黃岡,移民們都不適應,許多人情緒波動。為了能讓鄉親們穩住并發展起來,作為新任移民新村社區黨支部副書記的趙久富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移民們都找到了比過去在偏遠山區更多元的致富出路。
但今年59歲的老趙心里一直覺得愧對父母。去年,他的父親在老家去世了,母親的腿腳也越來越不便。今年中秋,老趙趕回老家與母親團聚。臨走時,他來到漢江邊,裝了點家鄉的水和土。他說:“把老家的水土帶到新家去,要世世代代水土相連。”
材料二
南水2013年主體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項目,屆時“長江水”將補給京津地區。如果說東線工程的主要壓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線工程的主要難題在于移民。
為保證丹江口水庫具備足夠的容量和高度,順利流入京城,降低因落差不夠引起的技術難題,中線工程的重要內容就是加高丹江口水庫大壩,由原來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從157米提高到170米。為此,丹江口水庫上游地區需要淹沒面積144平方公里,移民34.5萬人。
移民作為世界性難題,難度不言而喻。日本一位官員曾經在參觀中國南水北調移民工程時稱,他們修建一個水利項目,為搬遷260戶前后用了11年。而按照2008年10月31日國務院南水北調建委會確定的工期,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必須集中在2010、2011年完成,其中2011年要完成近19萬人的搬遷安置,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為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為落實《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南陽取締非法選礦,整治排污等企業,關閉取締企業135家,淘汰小冶煉爐32臺。丹江口水庫周邊1000米以內禁止建設任何污染項目,不能有居住人群,3000米之內僅有部分旅游項目可以開發。
丹江口水庫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毗鄰處,域跨鄂豫兩省。南陽市屬經濟欠發達地區,財力有限。南陽市南水北調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南水北調和治理丹江水,當地投入大量資金,同時關停企業,財政損失數以億計。他們特別希望在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與北京開展對口協作,以加快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據透露,湖北、河南等輸水地區已經聯名向中央提出,實施受水城市對輸水城市的對口幫扶計劃。他們希望盡快制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對口幫扶(或協作)工作方案》,設立南水北調水源保護基金,用于對水源區生態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的扶持,確保水源區經濟社會發展。
(選自2011年8月20日《京華時報》,有刪改)
材料三
在丹江口庫區,保護一庫清水是人們的共識。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這需要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
61歲的丹江口市茅臘坪村農民辛喜玉曾兩次移民。十多年前,她和家人在丹江口水庫邊承包了一片荒山,經過艱辛勞動,漫山遍野已都是郁郁蔥蔥的核桃樹。辛喜玉還帶領村民們喂起了牛、羊、雞,收入大大提高。
但辛喜玉意識到,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會對水體造成污染。2009年,她決定帶頭摸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在她的示范和政府的扶持下,庫區移民在荒山上建起了生態種養基地。大家把自家的玉米、麩皮和豆粕制成飼料喂給家禽和牲畜,再將它們的糞便收集起來放進沼氣池,產生的沼液能代替農藥打在果樹上,沼渣能代替化肥灑在地里,影響庫區水質安全的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選自2014年10月24日“新華網”,有刪改)材料四
發現工程與施工規范相差0.1%,立即要求推掉重l%的缺陷,能帶來100%的失敗。高標準、嚴把關,才能保證產品質量和工程質量。
移民的穩定發展歷來困擾全球,創新移民村管理方法、發展模式,16.54萬移民在異鄉實現了“穩得住、能發展、快致富”。突破思維定勢,激發創造活力,匯聚成發展的巨大動能。
移民干部披肝瀝膽,無私奉獻,赤子情懷滿中原。心中有責方能砥礪奮進,甘于奉獻,盡職履責,工作才能越干越好,事業才能長興不衰。他們把對群
(選自2015年3月10日《河南日報》,有刪改)(1)材料二第二自然段列舉了六個具體的數字,在表達上有哪些作用?請具體分析。
(2)閱讀材料一和材料二,兩家媒體對南水北調工程中的移民一事都做了報道,概括說明它們報道的重要信息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3)閱讀材料二和材料三,在丹江口庫區,為確保清水永續北送,政府應采取哪些措施?請簡要概括。組卷:9引用:3難度:0.7 -
10.家鄉雨
安瓊 我不習慣帶傘,嫌煩,嫌多余。衣衫濕透,猶如落湯雞一般,時常引發感冒,大人叱責,同學嘲笑,自己依然我行我素。工作之后,也不帶傘。對雨季來與不來,也并不在乎,你要來就來吧,我以不變應萬變,這雨砸在頭上也不會砸出窟窿來,也就更加淡然視之。
后來也開始躲閃雨水了。還是青春期時就發現前額的頭發日漸稀少,就懷疑自己太不把頭發乃至自己當一回事了,這雨也許是掉發的一大緣由。
南方的雨,上海的雨,也真夠綿密的。梅雨季節,身子老是有濕漉漉的感覺,雨傘也遮擋不住細雨紛揚。有一陣子是騎自行車上班的,那雨披裹在身上,像被包粽子似的,那雨帽還禁不住風的挑撥,時不時地掀開以示罷工了,感覺很是不爽。后來有車了,避開了不少風雨。當然,很多時候,還是有點厭煩這突如其來,頻頻造訪的雨。雨,終是太多了,也迷蒙了天空,曾有過的詩意,也逐漸淡去。
到了大西北,到了南疆,并且工作生活了幾年之后,領略了這里的干燥缺雨,忽然就生發了另一種感受。
一年四季,幾乎見不到一場豪雨。也見識過雨滴。那是在公路上疾馳。還沒聽到什么動靜,就聽當地司機說,看,下雨了!在他的指點下,才發現車窗擋風玻璃上散落著幾滴雨珠,渾濁黏稠。緊接著,又看見幾滴弱弱地飄打在窗玻璃上,怯怯的,像一只只懦弱的小昆蟲。后來也看見過雨勢稍微強盛些的,密密匝匝地從天而降,但很是短暫,飄落的雨,沉沒在虛土里,若有若無,顯得孱弱而又委頓。
那天南疆的日志,沙塵暴昏黃了紙頁。像一只巨大的繭,密封了整個世界。雨,那輕靈的雨,在深夜也突然來臨。以她透明的身軀,舍生取義。裹挾著猖狂的塵土,墜落,毫不猶豫。翌日,一個陽光的日子。破繭而出,仿佛鳳凰涅槃。我想追尋這一場雨,但她已幻化成一種傳奇。
于是我十分想念家鄉的雨了。
南方的家鄉的雨,春天,多半是淅淅瀝瀝的。飄灑在身上,有春天回歸、大地回暖的感覺,舔一舔,也有些微甜潤。而夏天,雨經常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晶亮清澈,對炎熱一陣鞭打,酷暑多少退卻了幾分。那種涼爽清冽是難以忘懷的。
但白天我能有一種期冀嗎?是的,想在喀什,淋一場家鄉的驟雨,這一次我不會撒腿就跑。南方的雨季里,有來自天朝的詔書,要讓戈壁變成一片雨巷。那縹緲中,還會走出一株株的丁香。就讓我自告奮勇,作一回喀什的舞者。在雨中濕漉漉地飛翔。
后來終于有機會回家鄉,一出機場就被濕潤緊緊相擁了。深秋的雨,也在與樹葉相嬉戲著飄落,撫摸著我的臉龐,撲打在我的衣裳。雖有一種蕭瑟之意,但我仍感覺心曠神怡,溫馨氤氳。
我迎了上去。沒有打傘,自然也不用雨披。
(《人民日報》2016年3月28日,有刪改)(1)結合選文,說說“我”對家鄉的雨的態度是怎樣變化的?【情感變化】
(2)結合選文說說家鄉的雨和新疆的雨有什么不同?【內容理解】
(3)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下面的語句。【句子賞析】
那天南疆的日志,沙塵暴昏黃了紙頁。像一只巨大的繭,密封了整個世界。
(4)請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談談選文末段的作用。【結尾作用】組卷:462引用:10難度:0.7
三、作文
-
11.生活到處充滿樂趣,只要你有善于發現的雙眼,熟悉的地方,也有與眾不同的樂趣。
請以“這里也有樂趣”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
①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②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③不得抄襲。組卷:4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