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瀘西縣八年級(上)期末物理試卷
發布:2025/11/3 12:0:16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第1~7題只有一個項符合題目要求,第8~10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選錯的得0分)
-
1.一束發散光線經過凸透鏡,折射后的光線將( )
組卷:97引用:2難度:0.6解析 -
2.下列控制噪聲的措施中,相對應的解釋正確的是( )
組卷:165引用:4難度:0.5解析 -
3.冬天,室外的自來水管上會包有一層保溫材料,以防水管被凍裂,水管被凍裂的主要原因是( )
組卷:107引用:2難度:0.9解析 -
4.某同學在實驗時,將一物體掛在豎直懸掛的彈簧測力計的掛鉤上(如圖甲),測出物體對彈簧測力計的拉力為2.5N,然后把彈簧測力計倒過來,又將同一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的吊環上(如圖乙),當物體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組卷:1129引用:7難度:0.7解析 -
5.一袋方便面的質量約是95( )
組卷:21引用:2難度:0.9解析 -
6.在冰柜的四壁上有很多霜,這些霜形成的原因是( )
組卷:37引用:2難度:0.8解析 -
7.潛水員從水下向水面看,看到一條魚及其所成的像,如圖,可以判斷( )組卷:3引用:1難度:0.7解析 -
8.如圖所示為小明用透鏡觀察字的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組卷:945引用:42難度:0.7解析 -
9.如圖是a、b、c三種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圖象。由圖象可知( )組卷:24引用:1難度:0.6解析 -
10.利用圖象分析處理物理問題是一種科學方法。如圖所示,是我們學過的一些圖象,對下列圖象的描述,其中正確的是( )
組卷:31引用:4難度:0.5解析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6小題,11~15題每小題2分,16題4分,共14分)
-
11.用燒杯分別盛質量不同的同種液體,并用天平和量筒測出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和液體的體積V,根據測得數據繪出了如圖的m-V關系圖像,則所用空燒杯質量為 g,該液體的密度為 g/cm3,圖中V0的值應為 。組卷:48引用:1難度:0.5解析 -
12.如圖所示,小華拿出手機對著關閉的屏幕,看到了自己的 (填“虛”或“實”)像。保持手機到眼睛的距離不變,開啟屏幕打開手機前置攝像頭,大威通過攝像頭成的像與屏幕關閉時成的像相比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由于不合理使用手機,小華患上了近視眼,圖 (選填“甲”或“乙”)是近視眼的光路示意圖。
組卷:423引用:10難度:0.5解析 -
13.我們每天生火做飯,這是利用內能直接來 ;內能的另一個重要應用是用它來 。
組卷:13引用:2難度:0.8解析 -
14.紅色三角梅在陽光下十分鮮艷,它反射了太陽光中的 色光;若只被藍光照射,該三角梅看起來是 色的。
組卷:698引用:49難度:0.9解析 -
15.如圖所示,演員正在對著鏡子畫臉譜,當他遠離鏡面時,則像的大小 (“變大”“變小”或“不變”),如果他想讓鏡中的像更亮一些,他應 (選填“面向”或“背對”)窗戶。組卷:34引用:1難度:0.8解析 -
16.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嫦娥四號月背之旅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與自轉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總是同一面背對地球,這一面被稱為月球背面。物體在月球上的重力只有地球上的。16
月球背面與地球間的通訊是一個難題,為解決該問題,我國在2018年5月成功發射了人類史上首個月球信號中繼衛星“鵲橋”(如圖甲所示)。2018年12月8日,我國又將嫦娥四號探測器送入太空。嫦娥四號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和落月過程,最終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成為人類史上首個著陸于月球背面的無人探測器。為避免嫦娥四號在著陸瞬間“閃著腰”,工作人員給它研制了4條強有力的“腿”,讓它既能平穩著陸,又能有效“吸收”著陸時產生的沖擊力,防止它攜帶的設備被震壞。在嫦娥四號的“腿”上,還“長著”臉盆一樣的圓形“大腳掌”(如圖乙所示)。“大腳掌”中央裝有一個形如足弓的金屬構件,可以有效分散沖擊力。
嫦娥四號由著陸器與巡視器(即月球車,又稱“玉兔二號”)組成,2019年1月3日,巡視器與著陸器成功分離,“玉兔二號”利用其底部6個帶齒紋的輪子有效增大了與月面間摩擦,順利在月背表面行駛。“玉兔二號”配有全景相機、紅外成像光譜儀、測月雷達等科學探測儀器,總質量僅135kg,是世界上質量最小的月球車。
(1)“鵲橋”中繼星在軌道上運行時,受到的力 (選填“是”或“不是”)平衡力。
(2)嫦娥四號探測器“腿”可以支撐1000N的力,則到月球上可以支撐物體的質量是 kg。(地球上g取10N/kg)
(3)為增大與月面間的摩擦,“玉兔二號”采用的方式是 。
(4)“玉兔二號”對水平月面的壓力為 (地球上g取10N/kg)。組卷:44引用:1難度:0.5解析
三、作圖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6分)
-
17.圖中的A'B'是物體AB經過平面鏡M后所成的像,請在圖中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畫出該物體。組卷:118引用:1難度:0.7解析 -
18.在圖中完成透鏡的光路圖。
組卷:22引用:2難度:0.5解析
四、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8題8分,第19題6分,第20題10分,第21題4分,共28分)
-
19.為了研究水的沸騰,小文觀察了水在加熱過程中溫度隨加熱時間的變化情況,并記錄了有關數據如下表:
時間/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溫度/℃ 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 
(1)請根據記錄的數據在圖中先描點,再用平滑的曲線畫出水的沸騰圖象。
(2)根據圖象可知,水的加熱過程有以下特點:。組卷:28引用:4難度:0.5解析 -
20.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
(1)將蠟燭、凸透鏡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使中心在同一高度上,調整的目的是。
(2)此凸透鏡的焦距為實驗序號 物距/cm 像距/cm 像的性質 1 20 6.7 倒立、縮小的實像 2 15 7.5 3 10 10 4 7.5 倒立、放大的實像 5 4 -- m。
(3)在表中填出實驗序號2、3、5中像的性質,實驗序號4中像距的大小。
(4)當蠟燭從遠處向透鏡靠近時,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應向(選填“靠近”或“遠離”)透鏡的方向移動,此時的大小(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組卷:21引用:1難度:0.3解析 -
21.測量液體的密度:
1.實驗原理:ρ=。mV
2.實驗器材:天平、量筒、。
3.實驗步驟:
(1),記錄到表格中。
(2)將燒杯中的部分液體倒入量筒中,讀出量筒中液體的體積V,記錄到表格中。
(3),記錄到表格中。
4.實驗數據記錄
5.評估交流燒杯和液
體的總質
量m1/g燒杯和剩
余液體的
總質量m2/g量筒內液體
的質量m=
(m1-m2)/g量筒內液
體的體積
V/cm3液體的密
度ρ/(g?
cm-3)
(1)實驗時先稱空燒杯質量,再稱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然后將液體全部倒入量筒測體積,這樣由于燒杯內液體倒不盡,使得所測體積 ,導致所測密度 。
(2)先用量筒測液體體積,再將液體全部倒入燒杯測質量,這樣會因量筒中有殘留而使所測質量 ,導致所測密度 。
(3)實驗操作中,液體不能太滿,以防液體濺出,使得測量結果不準確并污染儀器。組卷:29引用:1難度:0.6解析 -
22.探究物質的吸熱能力,通常有兩種方案:
方案一:取相同質量的兩種物質,吸收相等的熱量,比較溫度的變化。
方案二:取相同質量的兩種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比較吸收的熱量。
(1)為便于開展實驗探究,熱源相同時,熱源每秒放出的熱量是一定的,如圖所示,當它浸沒在液體中時,可認為液體每秒吸收的熱量是一定的,因此可用反映物質吸收熱量的多少。
(2)下表是小明探究甲、乙兩種液體的吸熱能力時記錄的實驗數據。
①分析表中信息,小明采用的是(選填“方案一”或“方案二”);體名稱 液體質量m/g 液體初溫t0/℃ 液體末溫t/℃ 加熱時間t/min 液體吸熱情況 甲 10 30 40 6 多 乙 10 30 40 3 少
②分析表中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選填“甲”或“乙”)的吸熱能力強;
③如果甲、乙兩種液體都可作為發動機冷卻液,從物質吸熱能力角度考慮,應選液體作發動機冷卻液。組卷:34引用:4難度:0.5解析
五、綜合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22小題10分,第23小題12分,共22分)要求:(1)語言表述簡練,準確;(2)寫出必要的運算和推理過程;(3)帶單位計算;(4)計算結果若有近似,均保留兩位小數。
-
23.李明暑假去北京游玩,他查詢到石家莊到北京運行最快的列車為高速動車G90,這趟列車的時刻表如表所示,請根據李明搜集的信息。求:(提示:里程為該站到始發站的距離)
(1)G90從石家莊到北京西的平均速度。G90次列車時刻表 編序 站名 到達時間 出發時間 里程/km 1 鄭州東 始發站 09:00 2 石家莊 10:22 10:24 408 3 北京西 11:54 終點站 708
(2)在G90行駛途中,小明發現列車會經過一些隧道。在經過其中一條隧道時,小明看見列車速度表為180km/h,列車全部通過隧道的時間是10.8s,已知列車的長度為200m,列車勻速通過隧道。求該隧道的長度。組卷:59引用:2難度:0.6解析 -
24.農業上用鹽水選種需用密度是ρ0=1.1×103kg/m3的鹽水,現配制750cm3的鹽水,稱得其質量為757.5g,已知ρ食鹽=2.2×103kg/m3、ρ水=1.0×103kg/m3。( 不考慮食鹽溶解所產生的體積變化)問:
(1)這樣的鹽水是否符合要求?請通過計算說明。
(2)如果不符合要求,需加鹽還是加水?應該加多少?組卷:1579引用:6難度:0.5解析

